大学青春

物华·不似向前声

2020-04-25  本文已影响0人  函山

当手机屏幕上落下第一个字时,我已点了数根烟。哪怕时隔一天,再回过头翻看昨日与两位朋友的聊天记录,我的心情仍无法归于平静。相信看到这里,已经有人猜测到,今天我要写的必然与这两位朋友的“故事”有关。然而我们都知道“故事”这个词起码有两层意思:一是人们虚构出来的故事,二是过去发生在某人身上的事情。这里的“故事”无疑是第二层意思,而且,让我感到沉重的是,这个故事恰恰发生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大地上。

                                          ——前言

有几句闲话话想要写在故事之前。我们都知道《琵琶行》这篇中学课文,里面有一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想来大家并不会陌生,这篇文章的标题也是来源于此。顺带一说,《物华集》里每篇文章的标题都有出处或寓意,我不敢说这样做有多少的深意,但总有一些值得玩味的地方。交代完这件事情之后,“故事”便可以开始了。

                    (一)

昨日得暇,与朋友漫无目的地闲谈,无意间使朋友放下心防,随即她向我吐露了自己长久以来的心声:“其实我也累啊,给了自己太多的条条框框。”

我当即好奇,朋友便将话匣子打开了,于是我了解到,原来她九岁便有了父母离婚的遭遇,这固然使人同情,在当今却也屡见不鲜了。我正要出言安慰,却又得知朋友的父母很快又重组了家庭。而她又是被父母轮流养育的,于是更有了接下来的奇特遭遇:

在生母与继父家的时候,生母与继父对她尚可,因此她虽心有阴影,日子也还过得去,也可正常上学。然而轮到她生父与继母抚养时,却又是另一番待遇了——排斥、针对,使唤、剥削。我知道最后一个词通常只适合用在阶级的对立之上,然而用在这里却正合适。

解释这件事之前我想最好引用一下朋友的原话:“有人说,离婚后,孩子给爸爸好,因为哪怕再婚除了后妈都是亲人。我不觉得,因为有后妈就有后爸……相反,如果在妈妈身边,后爸喜欢后妈,就会包容孩子。”

——我不知道这能不能代表所有案例,但在朋友身上是这样的:朋友的生母寄钱过来,她没有得到分文;朋友的生母寄了吃食,等她看到的时候已经所剩无几。朋友本不爱吃鸡蛋,她的生母生怕鸡蛋会少了一个,藏得严严实实。更可笑的是有一次她的生母寄了一份酸奶过来,生母怕她吃不上特意提前告知,然而结果是塑料包装有毒,加热之后不能吃。

何至于此?我问出了这个所有人的疑惑。原因并不复杂,朋友的生父与继母又生了个儿子,而且她几乎在任何方面都比那个继母的儿子要优秀。

如果非要挑出一点罪过,便在于她是个女孩——所以她最终被辍学了,原因也很简单:女孩子念书没用,年纪到了找个男人嫁了就好。然而这一切她母亲并不知情,于是辍学之前她跳级,而且成绩优秀。或许在这里可以换个关联词:虽然她成绩优秀,但是她被辍学了。

这听起来是不是像极了发生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事情,然而它恰恰发生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大地,而且地点不是某个穷僻的小山村,而是发生在咸阳市区。我们都听说“春风不度玉门关”,大抵二省地理位置都差不多,所以纵然这股春风吹了一千三百多年,也终究吹不到咸阳市罢。

我以为故事到此本该结束,但事实却不止如此,诸君可以听到更加精彩的后续,得感谢我朋友的亲戚们——包括她生父与生母两边的。譬如他们一致认为,朋友是一个女性,赚钱的能力并不强。所以当朋友把自己的真实收入告诉他们时,他们的反应出奇一致——你是不是去卖了?否则你怎么会有那么多工资?

朋友解释:“可是,我一个人干三份工啊。不能说每天工作,我一开始忙就是两天一夜。我每次最少连续工作30个小时以上,多的时候超。”然而他们“认为”工作都是会在一天之内结束的,所以一天只有24小时。

在这里说句题外话,我原来不能理解为什么有粉丝说自家明星每天练习25个小时,但如今我是真的信了。

言归正传。我之所以给“认为”打上信号,是根据朋友“亲戚”们的反应而定的,因为任凭朋友如何苦口婆心地解释,他们仍然不信,并且坚定自己的判断——“你念了多少的书我们能不知道?你肯定是出去卖了!”

所以我告诉朋友:“你对我说这些,不用解释我也会相信。但是你对他们解释,他们不会相信,或者不愿意相信,那你就是跪下来哭着求他们相信也无用。”

说完这句话,我仿佛又想起了什么,于是继续说:“有些所谓的亲戚,他们或许并不欢喜你过得比他们好,小时候天资聪颖成绩优秀,长大了亭亭玉立能力突出……这些都可以成为点燃他们内心妒火,引发内心恨意的原因。有句话叫做听其言而观其行,通过这个,你就可以看出他们是人是鬼了。”

“说句冷血的话,我宁愿你是客死他乡没有亲人知道,也不想看到你在咸阳一辈子带着那些流言蜚语憋屈地进了棺材。”

“假使几千年来的历史都是男人在对女人进行压迫,而其中还有什么对女性是比较好的地方,那就在于:你生在咸阳,但根不必在咸阳,落叶归根与血脉传承,那是男人的责任,与你无关。”

“也让那些腐朽的人与事都成为祭品,为过去的悲剧陪葬吧。咸阳不该成为拘束你的地方,那个地方的某些人不值得你与他们合葬。”

我几乎把当时的原话一字不动地搬了过来,并非因为偷懒,而是因为进行改动难免会动摇当时的语境。

如果说整个故事还有什么值得我们欣慰的地方,我总共总结了三处:首先是朋友的生母与继父,乃至他们婚姻的结晶,也就是朋友的弟弟,对待她还算不错。尤其是朋友的弟弟,虽然受过不少朋友的欺负,但并没有告状。甚至被打的之后,对他小伙伴的说辞也是“我和别的孩子打架了,不过他也没讨到好处,比我更惨”。

我以为这段话无疑将一个小小男子汉对姐姐的保护,以及他可爱的自尊心体现得淋漓尽致。至少我认为他比让梨的孔融更加有爱,也比砸缸的司马光更加机智。

其次是朋友还遇到过一位大学的老师,那位老师似乎在知道了她的遭遇之后教过她写小说,也带她感受过大学的氛围,包括去他所教授班级上课。只是朋友因为自卑于自己并非大学生不曾交过学费而没有听到任何有益的东西,只是她的生父将她从学校带走后与那位老师失了联系。

尽管朋友与我非亲非故,我仍然想代替她在此感谢那位不详姓字的大学老师,不为其他,只为他是一个真真正正的大学老师。当然,假使将来有机会,我也想带她再次堂堂正正地感受一下大学的氛围——因为我读的学校也有不少的大学老师,也因为这个世道欠了她一所大学。

之所以说堂堂正正是因为我以为朋友除过学历和专业知识,其他的方面并不会比一个大学生差太多,譬如她通过努力学会了包括古筝在内的许多技能,尽管不精,但至少比我这个一无是处的强了太多。

而她的品行我也是十分认可的,我对她做过假设,如果这些事发生在我身上,如今的我定然会对那个继母进行报复,而她只是说:“我不会啦,我会让对方明白,你倾尽一切培养自己的孩子,又绞尽脑汁地虐待我,但到头来你还是会发现,我还是最好的最优秀的。”或许这就是善与恶之间的差距罢,我欲哭无泪,又想纵情大笑。

不过她对待生父的态度又有所差别了,只不过我同样欣赏。这里不妨把她的日志借来一用:

“发现过敏还会影响情绪。我这个人一向心狠。可是现在无聊刷抖音,看到一-个老人顶着大雨卖菜时,心酸的想要落泪。我会想到我父亲,也是孤苦无依,孩子没有一个是认他的。”

“我也拉黑他有些日子了。觉得他可怜,又觉得可恨。还觉得可笑。不过,自己种的因,就吃自己得的果。我虽然心软,可怜他,但是我对他的恨,会带进棺材。我因他所承受的,不必他感同身受,老无所依,够狠了。”

以上每一个句子便是一个段落。

然而这些还是可堪欣慰的,更使我无言的地方则在于她在身体上受到的损害:自暴自弃的时候将自己吃得很胖,以及由于长时间超负荷的工作,她的记忆力严重衰竭,影响到的有工作也有生活。

还有她现在并不相信男人了,正如她看到过的一句话:“一个女人长得好看,又能赚钱,她还要男人来做什么?”所以想要少奋斗三十年的男同胞们,你们又少了一个机会——这段话没有一个字是玩笑(笑)。

                    (二)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我另外一位朋友身上。这位朋友也是女性,认识她没几天,我便熟悉了她的性格:大大咧咧,像个爷们,嘻嘻哈哈,没心没肺。但是特别爱钱。前面与后面的性格在我的认知中是有些矛盾的,然而她就是这样一个矛盾的集合体。

也是在听了第一个故事的当天夜里,我和她从游戏谈到工作,又从工作聊到生活,待时机成熟了,我便问出了心中的疑惑,尤其是关于爱钱一事,并且将一句话说了两次:“你摆出这副拼命三郎的架势,是准备养你将来的男人?”

或许是这句话刺到了她心里的某个痛处,她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原因和故事,有些人就必须顶着风浪前行,必须披荆斩棘。”

这番话初听之下有些矫揉又有些热血,我当即在脑海里脑补了一个本来十分柔弱的女孩子为了自己或许是患了重病的爱人变得坚强努力赚钱的剧本。然而她接下来的一番话却把这本无形的剧本撕得粉碎:

“因为没钱就没有安全感,所以就像赚钱也是被生活逼成这样的。这种没钱就没安全感的感觉,就来源于我的经历。”

“我7岁自己就会搭椅子炒饭吃;小学一年级就帮人抄作业赚零食;一年级下学期,我开始帮巴士拉客人上车,让售票员免我车票或者给我半价。然后我告诉妈妈这件事,于是2元的车票钱就变成每天给我1元,因为真的没钱。”

“并不是家里不能有钱,而是我爸不给我妈钱,只跟自己的狐朋狗友吃喝玩乐。我爷爷奶奶以为我爸赚的很多钱都给我妈了,但是没有。”

“然后过年过节,送不出像样的礼物,爷爷奶奶就认为我妈妈小气。同时对我也不待见,他们更喜欢我表弟,也就是我姑妈的儿子。”

“我读的小学离自己家7公里路,经常到到爷爷家里,其实就在学校附近的院子。但是因为有一次我晚回去一点,我爷爷就骂我了还要我滚。”

“于是第二天我出门的时候,跟我妈妈要了一个苹果。中午我就没去爷爷家了,我到了院子里的篮球场,吃了半个苹果,然后就在石板椅子上睡着了。”

“3年级的时候,我就和邻居家的朋友借漫画书,然后每天提着重重的袋子去学校。我租书给同学,赚了5块钱的时候,被老师发现了,老师就不让我干了。”

“那个男人日复一日的喝醉酒,回来打我和我妈。然后他还做了一些事情,欠下公司的钱,最后被开除了。接下来一连三年没工作,天天在外面鬼混。”

“我妈妈就靠着微薄的工资养活着一家人。我一顿饭吃得最好的就是一根火腿肠、一碗米饭买一块花菜。”

“我妈妈就把花菜叶子留下来自己炒了吃,让我吃花菜——我当时以为我妈妈真的喜欢吃花菜叶子。”

“后来,我外婆想办法帮我爸恢复了工作,他又开始有钱了,又出去玩了,依然不管我们。”

“直到前些年他直接和小三出去了,所以别人问起我爸,我就直接说我没爹,他死了。至于找对象这种事就免了,活好自己,照顾好妈妈和外婆就行了。”

与前面一个故事不同,在朋友叙述的时候,我从头到尾没有插上话,即或有,也只是诸如“我在听”“我还在听”之类,表明自己对她的尊重。然而除此之外,整个过程我便只能默默地点烟,点完一根又一根。

或许出于朋友的职业,她描述得极有条理和画面感,她每说到一个时间与事件,我的脑海里便浮现出了相应的画面。

原来她这么爱钱是因为小时候穷怕了。原来在许多同龄人享受生活的时候,她就在为了生存竭尽全力。原来世界上有这样冷血这样绝情的父亲与丈夫以及这样不近人情的亲人。

原来她小时候这样的惹人怜爱。原来真正的亲人都像她的母亲我的爷爷奶奶一样地把孩子当成宝贝一样对待。原来有的男人可以这样的无赖。原来有些女人真有这么多的无奈。

原来,我的文字可以这样的无力与苍白。

没有任何时候,我想要对自己的认知发出这样强烈的质问:“因果!因果!!因果!!!你到底是怎样运行的规则?到底是什么样的前因,可以使一个人承担这样大的果报?”

“都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得者是,预知今世果,来生受者是。可你为什么不能将当世的因果当世了结,为什么要让一个喝过了孟婆汤的无辜的灵魂从小就开始承受这么大的痛苦与折磨?”

我深知我的质问得不到一个我想要的答案。在不信仰因果者看来,它只是一个迷信。在信信仰因果者看来,它只是一个愚人无知而无能的发问——因果存在,便有它的道理,即或仙佛圣贤也只能堪堪维持它的运行,你一个无知的凡人又能做什么呢?

或许这是正确的答案罢。我并不责怪谁,也没有排斥因果的存在,只是和朋友说起这个可笑的想法的时候,朋友只以“我上辈子必定是个恶贯满盈的”自嘲,我则以“那你这时候说不定正好是我晚饭吃进肚子里的粉蒸肉”回应。

同时,我在心里悄悄地许愿:“今生因果,今生了。来世罪业,来世报。”然而当夜回应我的只有一个莫名其妙的怪梦。

我无法判别两位朋友谁更加不幸,但同样需要总结一下这一个故事里的朋友受到的创伤。在精神上,大家都已经知道了她有“爱钱”的“后遗症”。

其实也不能说是后遗症,这就涉及到她如今的情况。她也打过三份工,送过报,送过餐,当过奶茶店店员。工作程度最强的时候,她在凌晨四点出起来送报纸,中午送餐,下午送快递。她学会了抽烟,多的时候一天两包半。或许也是因为超负荷的工作以及大量的抽烟,她前年得病住院,花了一大笔钱又欠下一大笔债务。现在每天早上起来漱口的时候,喉咙里会有淤血,而且不敢去医院检查,因为害怕。

对了,最后她还说:“感情方面的事情就不说了,我是个莫得感情的木头。”——拜谁所赐呢,哪怕同样的非亲非故,哪怕是到了现在再想起来,连带我的呼吸都会变得急促而粗重,这是我内心充满暴戾的一个征兆。

还须做个总结。尽管两位朋友有着相似的遭遇,我也不忍用“异曲同工”来对此加以形容,一是因为这个词本就不是这样用的,因为她们的遭遇太过沉重,沉重到我无法用它……哪怕是来做个讽刺的作用。

所以我只能说:“原来不仅幸福的人可以有不同的欢乐,原来不幸的人也会有不同的痛苦。”声音不仅只有言声,同样还有心声,这也是标题“不似向前声”的由来之一。

故事都说完了。假如你们读到这里已经失去了耐心,便可停止可。因为剩下的都是一些废话。

说在最前头的一句话是:我希望它们都是真正虚构的故事,因为换来这篇文章的灵感的代价太过沉重。

第二句话我在前面已经强调过了:这两个故事竟然发生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大地,我身为身为这片大地上的土著居民,与有耻焉、与有辱焉。

第三句话是我的一个不切实际的想法:我希望她们故事成为真正的故事,不论是第一层还是第二层的意思。因为这样,现在和将来都不再有“故事”。但这需要所有人的理智思维与共同努力,而不是单用一个女权运动将两性对立,从而产生更多不必要而且无意义的纠纷。

第四句话是:文章写到这里,我已经点完了一包烟——这一句大概才是真正的废话。

我要说的最后一句话只有八个字:恨我才疏,噫我名微。


后记:

当你们看到“后记”两个字的时候,就应该知道上面那八个字只是我正文的最后一句话。因为有些话还得在这里交代,这是对两位朋友的尊重,也是对各位只想看故事的朋友的尊重。

首先需要说的是谋篇布局的问题。我写的每一篇文章都很用心,但是唯有这一篇,我花了不少心思谋篇布局,包括全文的结构、故事的对照、采用的手法等等。结构总的来说是“前言—总—分—总—后记”,对照包括但不限于朋友的遭遇与创伤,手法包括但不限于对比、强调、前后呼应乃至渲染氛围。不过诸君放心,阅读理解不考。

其次我要说的是第一个故事里,朋友的亲戚说她“卖”的问题。我接下来要说的话放在正文里毕竟不雅:“别说我没卖,就算我卖了,你们也没资格指责我。我被继母虐待的时候你们在哪儿?我被辍学的时候你们在哪儿?我不要命赚钱的时候你们又在哪儿?卖?我现在是不需要,但如果我有需要的时候,你们这些男人最好管好自己的裤腰带,女人也最好管得住自己老公!”——这些话纯属我脑补,没有别的意思,就是想教大家一个以德报德以直报怨的道理。当然,狠话可以放,放完永远离开,但事情尽量还是不要做,不要被我误导,我害怕承担诱人向恶的因果。更加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样的事情永远不要再发生。

再次,我这两个故事从直观来看,都反映了女性在婚姻悲剧下受到的方方面面的创伤。而悲剧的酿造者之一也确实是男人,这是身为同性的我引以为耻的。但从理性上来说,还应考虑到更多更为复杂的因素,并不是简单的女权问题而已。而从本质上说,它是整个人类社会的问题,生活在这个社会,首先是人,其次才是男人和女人。

所以我顺带在这里做一个郑重的声明:我写文章的唯一立场只有人,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所以我并不想因为这篇文章就被冠上以女权维护者的名号。这和我决定终身不党是一个道理:多一重身份就多一个立场,而我只想在不主动伤害他人、社会与国家利益的前提下,用文字书写和维护我心中的人道。

说到这里,我想到自己将来应该是一位老师,记得有个同行曾经好像说过“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借此名言,我也想看看这个世界,用这双眼,不过想来在看风景的同时,我也会将隐藏在这盛世躯骨下的蛀虫一个个暴露在阳光下曝晒至死。

因为要交代的太多,故接下来不用序词了。幸而剩下的都是些零散的碎语,不必挑着什么逻辑:

听着朋友叙述的时候,我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一千多年前,自己是那个江州司马,而朋友则成了那个琵琶女。只是我知道无力写出一篇《琵琶行》以传世,这也是正文最后八个字的由来。

听完故事和写成文章的时间差了将近三十个小时,除过写成文章所用的六个小时之外,前面那段时间我一直想动笔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直到又在橙光作品中听了一首插曲,心中的感觉总算完整了——插曲名《遇萤》。

文章是从凌晨一点左右写的,现在已过了六个小时。或许我一贯喜欢在夜里写文章。至于原因,鲁迅先生的答案是“白天比夜里更黑暗”,而我的则是:白天比夜里更有诱惑力。然而,白天真的比夜里更具诱惑力么?你看热恋的年轻男女都因情欲在夜里恣意地挥霍着体力,罗志祥也在夜里和他的兄弟玩着多人游戏,还有不知道多少如我两位朋友可怜的人在夜里低声地啜泣。

另外,关于两个故事的字数问题,或许会有些微出入,但这绝非我厚此薄彼,原因解释起来复杂,总之可以肯定,我对两位朋友是一视同仁,雨露均沾的(笑)。

还有一点,当你们能够看到这段话的时候,说明我已经取得了当事人的同意,包括写成文章与公开发表,只不过出于对朋友隐私的保护,有些信息我会略而不谈。

最后我今天本该早睡,因为答应了一个很特别的人。但是听着歌就有了写点东西的冲动,本以为两三个小时足够了,结果是预想的两三倍,诚然是我的过错。所以在这里说一句我和他才能懂的话,其他人不要瞎猜:“我知道自己力微言轻,但是有些事情就算做了无用,也非做不可。可能……从很早以前,我,就注定是这样了。希望你能谅解,也希望你还能像以前一样照顾我。”

——这一次是真的最后一句话(笑)。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