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成长励志哲思

娱乐至死时代,需要一些理性回归

2019-08-05  本文已影响6人  翟兆帅

我们的生活已经被各类消费主义填满,利益驱使、娱乐至上,这也成为了当下心得社会形态的基础。

我们不断通过买买买制造快乐,满足欲望,陷入其中,不由自主地接受了整个机制,好像很少去反思为什么是这样?有必要一直这样吗?

有没有想过,娱乐消费是猎人,而我们是猎物。在猎人背后同时又有一层操控者,他们是各个企业和更高一层的事物,通过控制消费娱乐,达到温柔的统治目的。

于我个人是深有体会的,不断的挣更多的钱买更多的东西,充斥着大量无用的活着价值极低的东西。是需要思考一下,如何断舍离。

这时候,哲学是很好的帮手,哲学一般是进行一些反身性的思考,会让你跳脱站在更高的维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柏拉图在理想国的著作中有个很知名的洞穴隐喻:

假设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从来没有离开过山洞,手脚被锁住,在他们背后有一堆火,有人拿着马、纸人等东西制作影子,被锁住的人可以在前方的墙壁上看到各种事物的投影。

几十年如一日,这就是他们看到的所有世界,也是他们认为的世界。

直到一天有一个人被解开锁链,他看到了背后的火和操作的人,他的世界观被放大了,然后他又发现了洞穴的出口,他爬出洞口发现了更广阔的世界,有云彩、有太阳、有河流大山,世界观又一次被扩大。

这时,如果给他一个选择,回洞穴或留下,你觉得他会如何选择呢?

其实这个问题没有正确答案,怎么选都对,怎么选都很痛苦。

留下来你会失去朋友家人,广阔天地,孤身一人;

回洞穴你需要放弃这片广大的世界,同时你也会很孤独,毕竟这是唯一一个见过天空的人,你没有可以倾诉或者说真正理解你的人,更坏的是如果你跟他们诉说你的所见所闻,你很有可能被其他人当作疯子孤立甚至处罚。

这个洞穴隐喻实际上说明的是我们要认知到自己认知本身的局限性,我们其实也都被关在洞里,成长环境、接受的教育、语言、风俗道德习惯等等都是一个个洞穴,当你冲破后你会看到更大的世界,这时候你又将如何选择?

说回娱乐消费,本质上是让我们更开心快乐,过的更好,这本身没有错,但问题是有很多的消费娱乐其实不是我们真正的想法,而是这个社会制造出来的,大家不自觉的形成了从众效应。

我们消费购买的东西其实是背后的一整套社会关系,比如你衣服不仅仅是遮羞御寒,而是向其他人展示自己,更美更好看;

有很多时候的消费也不再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是物跟物的关系,没有人情味。

拿休闲来说,亚里士多德对此的定义是:

别无其他目的而全然出自自身兴趣的活动。

仔细想一下,从这个层次上来讲,我们有多少是真正的休闲呢?现在我们很多是被外界赋予激发的,不是真生的闲暇。

继续说到我们的工作,工作的意义是什么?

可能大多数人是为了挣钱更好的生活,但如果仅仅是这一步,我们可能更多的是一个螺丝钉,还是需要寻求一些更高的价值,不然一辈子几十年,这么长想想都索然无味。

马克思曾在资本论中写到:劳动其实是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类的类本质。

几十万年一直如此,直到进入了近现代社会,劳动被异化改造,我们都成为了劳动的枷锁。

更幸福的工作生活,可能需要一些回归,在当前环境下回归到更本质的一些工作状态。

有三个方面可以参考:

1、认识到参差多样是幸福之源

有差异有比较,然后才有幸福,这个差异可以是你与外界的,也可以是向内求你自己的不同阶段。

2、找到工作的更高价值

寻找到你真正热爱的事业,即使是一颗螺丝钉,也可以追求做一个更顺滑的螺丝钉,虽然仅仅只进步了一点点,也产生了更高的价值,但只要能支撑你一直坚守,这也足够了。

3、寻找生命的意义

找到非功利的纯粹的生活目标,就像寿司之神一辈子追求只是做出更好的寿司,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做减法,和生活中的娱乐消费殖民做对抗。

最后,用苏格拉底的话结尾:未经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知易行难,多多努力。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