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你,我懂得了教育的意义
有时候,我发现,我排解情绪的方式竟然是和王小乐同学聊天,彼此分享内心的感受。
害,说实话,我真的很少把她当孩子,我总是用成人的思维和她讲话,很奇怪,有时候,她却能听得懂。所以,我们俩的亲子关系可以说是良好的。
真的不知道怎么喜欢这个孩子了,有时候就在称呼上乱叫,从小到大,香的、臭的名字都叫过,最调皮的时候,还叫过她小猴子。
今天,就突然想叫她王小乐,她喜欢笑,又带有与生俱来的小酒窝,真是特别好看,那份来自心底的快乐特别感染我,所以就告诉她,以后叫你王小乐啦,哈哈,希望她以后能获得绵绵不断的快乐,仅此而已。
我想真正无条件的爱就是,无论你怎样看她都是好的,甚至可以说是看不到缺点。
有人说,能看到一个人的缺点很容易,难的是你能发现这个人的优点,而一个人不可能没优点,但凡你发现一个,也足够你去欣赏她一阵了。
中国的父母看问题:总是看得点多面少;总是看得孩子多自己少;总是看得结果多过程少。
这世界上没有一片叶子是相同的,也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我们父母本身就不完美,又何来要求孩子事事完美呢?
以前,我总觉得教育是要大量的灌输,事实上,你灌输给她的万分之一,都不如她自己领会到的十分之一有用。
这个我是深有体会,你越不让她做的事,她越好奇,不管是好的坏的,即使你说是为她好,她也并不能完全理解,所以有时候她会趁你毫无防备的时候,偷偷摸摸做。
而父母真的要学会适当的放手,让她去试一试,你告诉她辣椒是辣的,永远不及她自己去尝一下。
当然,也不是所有事都可以让她亲自尝试,比如过马路,比如触碰电等等,在安全可控的范围内,让孩子去尝试她们好奇的事情是可以的。
让她自己去探索和学习,永远比父母告诉她还有用。况且体验是获得心流的快乐,试错也是学习的过程,而且犯错也是一种学习。
有时候,我也并不是那么好,也不完美,毕竟,我是第一次做妈妈,她是第一次做女儿,难免会有摩擦,也会有碰撞。
但是,没有毫无瑕疵的亲情,也正是这些摩擦,碰撞,让我一次次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最后成就了我们之间良好的亲子关系。
前几天,我对她发了火,事后很自责,但是问题不解决,放在心里总觉得是个梗,对孩子也是一种无形的伤害,所以第二天我们俩就聊了起来。
说事实,讲感受,并且真诚的道歉,我告诉她,我发情绪不是因为她,和她一点关系都没有,我告诉她是妈妈自己的问题,所以希望她接受妈妈的道歉。
其实,孩子就是这么纯真又简单,就是这样,问题就解决了,我们俩都释怀了。真的如那句话所说:我们爱孩子,没有孩子爱我们的多,我们太容易伤害孩子,而孩子也太容易原谅我们。
就这样,我们俩又修复好了关系,乐哉乐哉。
王小乐小朋友和所有的孩子一样,也喜欢看电视,玩手机。到底如何才能平复这种行为呢?说实话,我到现在也没找到,我一直在学习孔子所提倡的中庸,但是真的不容易做到,很难找到平衡的那个点。
放纵肯定是不对的,越放纵越扩大行为,最后很可能成为恶习,不利于孩子成长。
难道控制是好的?似乎也不对,就如我们前面讲到的那样,你越不让她看,她越想看,谁也不能无时无刻的去关注她。
而且当下,科技领先,电子产品成了流行趋势,成人都控制不住,更别说孩子,那些博得人眼球的东西,是所有人都忍不住想去体验的,不论成人还是孩子。
记得有人说过,既然知道不对,那还要让她去做吗?话是这样说没错,但是你管不住她产生好奇的想法,你也不可能时时刻刻都关注到她偷着做的行为。
到底该怎么办呢?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很重要。现在我们家王小乐就是在奶奶家一个样,在自家一个样。
她知道妈妈有一套生活模式,而奶奶也有自己的方式,两个人的不一样,在妈妈身边,她觉得妈妈说得对,所以就走妈妈说的路线。
在奶奶身边,她觉得奶奶说的好像也有道理,所以无意中又走了奶奶的路线。
有的时候,她即使知道奶奶说的并不完全都是对的,但是时间长了,那些不好的习惯给她带来了短暂的快乐。
要知道,想要获得多巴胺是很容易的,而想要获得内啡肽的快乐,得要经过长期的延迟满足和坚持等等。
这样一来一去,孩子谁也没得罪,教育的性质不在一条线上了,这就形成了她的人格分裂,就是在谁身边就顺应谁。
所以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很重要,大家应该都向着同一个方向走。
说回看电视,看手机这件事,在我身边,我虽然很反对,但是也并没有表现的很在意,因为所以你在意的东西,都是对孩子行为的放大,所以平常心就好。
但是我会反复的强调,反复的告诉她,一个人最大的能力是管住自己,所以妈妈相信你能说到做到,并且真的去相信她。
即使有时候,她并没有做到,甚至闹情绪,但是我的方法就是坚持,而且一如既往的去相信她,就是这个动作,她真的就越来越好。
所以,要相信 相信的力量。
我知道,她回到了奶奶身边,看电视的时间一定会长,为这事,我也很抓狂,因为孩子不可能不去奶奶家,而奶奶已经习惯的她的教育方式,而且又是隔辈亲,过度的宠溺是难免的。
后来,我发现,你和老人争论这件事的对错,远比孩子看电视的这个行为要复杂,要恶劣。
要知道,一个家庭的关系大于对错,即使争论赢了,你发现,也不是之前的那种感觉了,所谓破镜难以重圆,而伤害最大的就是孩子。
渐渐地,我也就不再执着,顺其自然就好,然后做好自己,这个世界,你能改变的就只有自己,别人也只能靠你影响,所以适当的放手也未必是坏事。
况且有些事,你也很难定义好坏,比如说一个人在饥饿中拿了别人的东西吃,那么站在损失的一方,肯定会说他偷了东西,然后定义为小偷,而拿东西的人只是觉得想填饱肚子而已。
如果站在道德的角度去标榜他,那么他就是错的,是坏人,是小偷。如果站在情感的角度去看待他,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对,毕竟寻求生存也是人之常情。
而且有的时候,在生存面前,也无道理可讲了。这也并不是说为了求生,就能藐视道德,真的要因事而论,要站在不同的角度客观性的看问题,论对错。
所以在奶奶教育孩子的这个问题上,就不纠结了,既然改变不了,那就选择接受,然后努力做到最好。
提升家庭的幸福力,远远大于你对那件事情的执着。
王小乐同学喜欢玩面,每次做面食,都要给她一块儿,今天和以往一样,就在我包饺子的功夫,这家伙做成了一朵玫瑰花,我很惊讶,然后她告诉我,这是看电视学的。
你看,就学知识这方面,电子产品就发挥出了它的优势。
所以不论在我身边,还是在奶奶家,我一直都告诉她,相信她能管住自己,相信她能说到做到,就是一味的相信她,至于结果如何,那就随它去了。
岸见一郎说过:即使孩子知道错也坚持要做,那么父母只能接受,相信她有觉醒的那天,因为那是她的人生。
就如同我们大多数人,都活了一把年纪,才知道自己走的路并不都是正确的,才想着回头,去醒悟。
而当初父母并不一定没有说教,没有给建议,但是那时候的我们就是听不下去,所以孩子也可能会像当初的我们一样。
还是那句话,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你如何塑造她,她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你相信她,她就会越来越好,你觉得她不好,她就会越来越朝着你嘴里说的那个样子发展。
其实,真的没有必要纠结孩子比较弱的那一面,要多看孩子发光发亮的地方。还是那句话,没有完美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可塑性,而魔法棒就在父母手中。
昨晚,我还和王小乐说起这个问题呢,我告诉她,她身上散发的那些说也说不完的优点:喜欢表达,思维清晰,孝顺,每吃一口东西都会想着家人,不吝啬,不自私,易沟通,懂礼貌,有边界等等等等,说得她心花怒放,价值和自信立马就上升了。
其实这些优点我是真的看到,并且不断的去肯定,去认可她,去放大,然后她就变得越来越好。
难道说她没有弱点吗?当然不是,她的有些习惯养的不好,比如不爱洗手,不爱经管东西,如果我就盯着她这方面看,她只会越来越差,而发光的那一面也只能越来越暗淡。
我这些年学到最深刻的就是,要顺应孩子的优势和天赋去塑造她,我们常常都会说到,鸟儿、鱼儿、猴子,会飞,会游,会爬树,这就是它们的天性和优势。
那你如果非要让鸟儿在水里游,鱼儿在树上爬,猴子在天上飞,那真的是为难它们,不但不会发展的好,而且都有生命危险。
孩子也是一样,你如果能看到她的优势,并且不断的去塑造她,谁能知道她们会有怎样的一番天地呢?
我们嘴里不需要总说别人家的孩子,自己的孩子就是最好的,多看优点,多看过程,多看自己。
教育是一场人生修行,也是反观自己的过程!
拉开距离的从来不是孩子,而是父母,孩子的起跑线从来不是学区房,重点学校,各种补习班,而是父母对教育的认知。
尹建丽老师说,家长自己练好内功,是最经济有效,也是最釜底抽薪的一种方法。
愿我们都能做孩子的助推器,而不是绊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