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友广场散文

好好活着(四)

2023-03-30  本文已影响0人  笑之瑳

小红没有参加老公和女儿的葬礼,她连女儿最后一眼也没见到。

她被拉进医院抢救。全身多处骨折、脑震荡,尤其是右髋骨错位,弄不好有可能终身不能走路。

老公和女儿的遗体被乡下的公婆接走,他们埋葬了自己的儿子和孙女,并扬言和小红母亲断亲,说小红妈妈就是个灾星,她克所有与她一起生活的亲人。

小红妈妈放下店里的活,日夜在医院照看女儿。妈妈不多说话,也没当着小红的面落泪,对女儿的照顾自然是无微不至。小红的心像刀割般痛,痛得她感受不到肢体的疼痛。她躺在病床上能听到心里的血汩汩流淌。她没有抱怨妈妈一句,她知道妈妈的痛一点也不比自己浅。

半个月后,小红脱离了危险期,妈妈雇车带小红去洛阳白马寺医院治疗,据说那是当时最好的骨科医院。

治疗的过程是艰辛而痛苦的,一遍又一遍的手术,手术后的石膏固定,小红都咬牙撑着,她也不当着妈妈的面落泪,她一直坚挺着,她的坚挺是妈妈活下去的勇气。

不过还算有幸,半年后小红可以坐轮椅了。

小红妈妈推着轮椅,带小红来到老公和女儿的墓地,在看到那一大一小两个坟冢的同时,妈妈蹲在小红的膝旁,抱着小红的双腿,嚎啕大哭。小红抱着妈妈瘦骨嶙峋的后背,也嚎啕大哭。她们哭得椎心泣血,哭得肝肠寸断,哭得嗓子哑,哭得喘不上气,抽抽搭搭着哭。这眼泪在心里转了半年,忍了很久很久,今天终于释放了出来……

最后,妈妈抽噎着对小红说:对不起……小红用手捂着妈妈的嘴,两个人又无声地流泪,任泪水肆意流淌。

从那一天后,小红的内心不再那么压抑,妈妈的话也比以前多了。妈妈将文化用品店正式转让给亲戚打理,全身心投入小红的康复治疗。

三年以后,小红站起来了;小红会走路了,虽然稍微有点跛;小红能骑车上课了。妈妈的脸上有了笑容。

重回校园的小红,因为经常和活泼可爱的学生们在一起,脸上的伤痛慢慢褪去,一天天明朗起来。

62岁的妈妈担心女儿风里来雨里去的奔波,在小红学校门口租下两间房子,一间继续开她熟门熟路的文具店,一间娘俩住,平静而有规律的生活又回来了。

小红再没有结婚,虽然有同事热心介绍,小红都婉言谢绝,安静、平淡地和妈妈生活在一起。

2006年以后,街头唱歌、唱戏、广场舞的团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小红从小就喜欢唱戏,自然而然地加入了一个豫剧票友队。她下班后又住回了县城的老房子,每天晩饭后到广场一角,和十几个票友轮番上阵演唱。小红主唱花旦,我有幸经常听到小红的《红娘》《穆桂英挂帅》《花木兰》等精典唱段。

前年小红退休了,与她一起退休的还有88岁的妈妈-她劝动妈妈转让了文具店,随她一起安享退休生活。

小红的妈妈除了听力减退,身体其他各项机能都很正常,便每天随女儿来看戏、听戏。

小红今年57岁,偏瘦,穿着打扮相当讲究,目测年龄也只是45左右,退休这两年,生活过得更滋润了。

小红和我聊了一会儿,忽然羞怯地告诉我,她准备五一结婚呢,对象就是妈妈旁边的二胡老师,小时候的师兄,知根知底,老婆过世两年,独生儿子在外地工作成家了,一个人孤孤单单,两个人很聊得来,准备一起过,抱团取暖。

她说着说着眼里湿润起来,我抱着小红的肩膀,替她高兴,为她祝福。

我一直对小红母女敬佩有加。在我认识的人里面,没有谁比小红和妈妈的经历更坎坷、更艰难,艰难得不真实,像小说中的人物一样,对,她们的经历就像余华笔下的徐福贵,无论外界如何起起伏伏,她们始终能保持内心的平稳和安宁,努力地活着。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余华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