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每天进步一点点
有人说学习最有效的是要穷究原理、看清本质,说的很对,可是在生活中,总有人是不清楚原理,也把一样技能学得很好。
我是个极度缺乏安全感的人,学到一个好东西的时候,总是担心以后碰到类似的问题会不会处理,会不会忘记? 这个问题迫使我对这些知识进行分析、归纳、整理,试图找到背后的原理,看清本质。
这是很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得我的认知水平不断提升。
但是,同时也存在另一个问题,有很多知识,要找到背后的原理是很费时间的,而且应用周期非常短,马上就要用,用找原理的方法时效性没法保证。
而这个时候,却有一种人往往能学好,他用的方式就是模仿,反而效果不错,这种情景在工作是有很多案例的,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是学习的不同方法而已。
有人把知识跟技能分两种,一种是自然主义,另一种是结构主义。
自然主义是指诸如语言、文学、歌曲等知识技能,是人们长时间的创作、修缮、演化而流传下来的,它也存在背后的原理,但是较复杂,学这些不需要掌握原理,用模范的方式就可以。
结构主义是指类似医术、化学、电工等知识技能,这些知识背后都有其原理,必须先掌握原理才可以应用,不掌握医学原理,是无法给病人看病开药的,没学会电工原理,谁也不敢接线。
所以,学习知识,我们除了要穷究原理,还需要模仿积累。
而我一直以来存在的问题,就是忽略了积累的价值。比如说话,总想着要掌握背后的原理,而忽略模仿和积累,导致进步缓慢。
所以,对于说话,原理要掌握,只有这样才能在任何场景都有应对之策,同时也需要模仿和积累,这是应用和实践,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
积累的价值,是从实践的角度,从量变到质变,完成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转化,在实战中,微小优势的积累也会形成最终的成功局面。
古典老师在《跃迁》一书中曾探讨李昌镐、曾国藩的取胜之道,说李昌镐下围棋从不追求妙手,而是靠每手51%的胜率,不断积累,最终以一目半目的优势取得胜利。
曾国藩在与太平军的对弈中,采取“结硬寨打呆仗“的方式,不追求速战、一战灭敌,而是靠围城、挖壕掘进,日拱一卒,最终获胜。
积累就是要做时间的朋友,一次一次,每天进步一点点,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终成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