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

热是这个夏天的特点,甚至如今这立秋已几日的气温也在35度以上。“路上都是熟人”,不仅是调侃了。听说今年是晚立秋,接下来还会热一阵子的。
世界气象组织建议高温热浪的标准为:日最高气温高于32℃,且持续3天以上。中国气象学上一般把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35℃时称为高温;如果高温天持续3天以上,就称之为高温热浪。不知是中国人耐热还是怎样?也许我们幅员辽阔,情况特殊吧!
而对于温度的测定也直到1742年瑞典天文学家安德斯·摄尔修斯创立了摄氏温标开始的,讲起来也不过280年的历史,所以这之前的古代人民根本没有摄氏度的概念。别说这么远,即便是退回到三十年前,我也只对“热”有概念,对于摄氏度几乎不知道。热了就避在阴凉里,渴了就舀一马勺缸里的冰水,那似乎是最绝妙的消暑神品。
热从来是自然的事,古时候也热,只是中国人测量温度的方法也很文艺。史料来看,中国人很早就确立了寒、冷、温、热的“温度”概念,先秦时期观察“瓶中之冰”、南朝已使用“腋下温度”,还通过“火候”、“物候”来测定超高温、预测未来气温趋势,像“春暖花开”、“天寒地冻”,最早都是古人推测气温变化的词语;而“炉火纯青”,则表明温度已达到1200°C……现代意义上的测温一直到了康熙六十一年。法国传教士宋君荣来华,雍正元年赴京并供职内廷,在北京一共生活了36年。他对天文学颇有造诣,还编著了一套中国天文史的研究著作。
正是宋君荣记录下了乾隆八年夏天的一组天气测绘数据。
他使用的是拉谋氏(Raeumur)温度计,这是一种水银表,温标以冰点为0度、沸点为80度。中国国家气象局古气候研究室,对宋君荣的“测绘数据”经过研究换算,1743年7月20至25日这6天,最高温均超过40℃,7月25日那天的气温峰值,竟创下了中国史载最高气温记录44.4℃,地表温度达65℃。这一年的高温不仅在京城,还波及了整个华北地区,各地的县志都相应有记载。
稳定了天灾就是稳定下江山啊!经过雍正帝十三年铁腕改革,乾隆继位的时候,库存的银子还有6000多万两,底子还是很雄厚的,因此针对这次热灾的救助措施也非常迅疾给力:
拨出一万两白银给九门,给老百姓大量发放冰块药品;
调出四十万石米粮,安抚受灾的群众,各地广设粥厂,安置流民;
各受灾的州县,核对灾民户口,按照“极贫”、“次贫”造册登记填写赈票,统一进行“急赈”;
为防止后续灾民聚集出现哄乱,官府颁布《散赈条规》,所有的灾民按照年龄性别籍贯领取票证,然后去饭厂“凭票支领”。

那还是清朝前期,皇帝也算得上是圣君,具体的赈灾情况无法看到,但就这些惠民的政策足见其政清。其实中国历史上还是有一些好皇帝的,就连那丢了宝座,坐了阶下囚的徽宗当政期间也算是中国文化经济大繁荣的时期。
如今科技时代,我们不但知道今天的气温,就是未来的天气情况想知道还是很容易的,而且今天的人们应对高温有了更好的设备——风扇,空调,冷饮,至于是喝粥还是多吃水果更关乎减肥和养生的追求了。总之今天的我们大多面对高温只是一种调侃,是吹着空调,吃着西瓜,开着高温的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