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变前夕
在我们从小到大学习认识这个世界的过程中,有很多既有的观念、知识都是以某种特定的角度灌输给我们的。但由于世界本身是复杂多面的,用这种方式往往很难看到世界的真实原貌。看不到真实原貌,我们就很难以史为鉴。
比如说,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非常著名的事件――第一次鸦片战争。
对于这件事情,教科书上的是这么教的:
18世纪中叶,英国已在西方各国的对华贸易中居首位。但是在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壁垒面前,西方的工业品很难找到市场,屡屡亏损。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商人便开始利用鸦片这种特殊商品,作为打开中国大门的重要手段。
很快,鸦片的输入迅速为英国打开中国市场,并且销量持续上涨。在英――印――中即――棉纺制品――鸦片――茶、丝这个三角贸易中,鸦片起着重要作用。英国在这个贸易连中获取了巨大的利益。据不完全统计,在鸦片战争前的40年间,以英国为首的外国侵略者贩卖至中国的鸦片不下42.7万箱,总价值在3亿元以上。
……
总之,中国政府最后实在无法忍受这种行为,决定奋起反击,派林则徐前往虎门销烟。这一行为彻底激怒了英国列强,于是拉开了鸦片战争的序幕。
大致就是这些了。总结一下就是说:外国列强欺我在先,中华民族奋起反击在后,我们要学习并继承革命先辈的爱国主义精神。
看完这些后我虽然大概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了,但是我还有几个问题没解决。
1、既然鸦片这种东西危害这么大,为什么清政府在几十年间不仅没有解决反而还愈演愈烈?
2、这件事情发展到最后一定要靠战争来解决吗?贸易的问题能不能用贸易的手段来处理?虽然鸦片不是什么好东西,但和现在的毒品交易还不能完全划等号,毕竟它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还是以合法药材的身份存在进行流通的。
如果我们现在换个角度――暂且抛开历史、民族这些概念,仅仅从经济、贸易的角度讲,看看能否找出答案。
回到历史开始处。在鸦片贸易刚开始时,虽然清王朝反应迟钝了些,但在鸦片贩卖达到一定程度时,清王朝也没有坐视不理,明确下达了禁烟令:严禁贩卖、吸食鸦片。然而不仅没有禁止住,反而让鸦片的贩卖愈演愈烈,直到最后鸦片战争的爆发。
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原因有两方面:
一是在英国人贩卖鸦片时,先让鸦片从中国的上层阶级开始流行,一些达官贵族带头吸食鸦片。于是,吸食鸦片便成为一种高贵身份的象征。成为了一种时尚后,很快就普及到人民大众中。
这有点类似于茶叶在英国的普及。一开始茶叶刚进入英国也是没人喝的,大家都喝咖啡。后来有一些英国的贵族夫人们率先带头喝茶叶,宣传喝茶能减肥美容,喝茶也成为了一种贵族时尚。于是就慢慢普及到社会大众中,发展到现在西方人就有了喝下午茶的传统。
在清朝一开始禁烟的过程中,只禁老百姓不禁官员,这肯定是禁不住的,没有从源头抓起。甚至有些负责这方面的官员自身就吸食鸦片的习惯,非常乐意到民间去没收鸦片,然后拿来后自己吸。
二是对于烟贩来说,禁烟令只是增加了他们的交易成本,并没有改变贩卖鸦片的收入。为了对抗禁烟令,他们需要准备武装走私船、贿赂当地官员、勾结中国内地走私犯。这些也花费比正常交易更多的时间和金钱成本。但是相比于收益来说,算下来还是赚的。所以这种单方面提高交易成本的禁烟令,是无法对其造成致命打击的。
同样的道理,像现在的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虽然有相关监管部门对此不停的进行严查严打,提高了很多不法商人的造假成本,但相对于总收益来说还是赚的,所以就无法根除这个问题。
面对这样的困境,清王朝里有没有想过用经济手法来解决呢?事实上还是有的。
1836年6月,太常寺少卿许乃济奏请清廷,以为“鸦片烟例禁愈严,流弊愈大”,“应变通办理”。他提出取消鸦片输入的禁令。
具体做法如下:
(1)“仍用旧制,准予夷商将鸦片照药材纳税”;
(2)准许公开买卖,但要以货易货,不得以白银购买;
(3)民间贩卖、吸食一律勿论,只禁文武员弁吸食;
(4)同时准许国内自由种植鸦片,
“内地之种日多,夷人之利日减,迨至无利可牟,外洋之来者自不禁而绝”。
这些方案我们一一来看:
(1)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
之前说了,禁烟令对烟贩的影响只是提升它们的交易成本。与此同时,虽然烟贩的成本提高了,但由于内外勾结使清廷去惩治烟贩的成本也上升了。
那么首先就要消除这些成本和阻力。
恢复旧制,将其合法化后,之前给烟贩所造成的交易成本也就瞬间消失了。但与此同时,既然可以公开合法的贩卖鸦片,谁还会去贿赂官员搞走私贩呢?烟贩和地方官员以及中国走私犯所结成的利益网络也就不攻自破了。
(2)不允许用白银购买。这是因为之前鸦片贸易中中国白银,大量流出。银价上涨,各地税收困难,这样是为解决现在财政的燃眉之急和降低老百姓的压力。
(3)罚官不罚民。之前鸦片从官员这个源头传播,现在从源头开始治理,鸦片不在成为身份的象征,然后慢慢过渡到民间。再加上法不责众,降低社会维稳成本。
(4)最狠的就是第四条了。鸦片之所以能卖这么贵,主要原因是因为它的供给一直依赖于外部输入。没有竞争,占据了垄断地位的烟贩想卖多少钱就卖多少钱。但如果国内自由种植鸦片,那么就可以形成强有力的价格优势,甚至由官方来做主导,以极低的价格强势打击烟贩,让其无利可图。之前的禁烟令只是有限的增加烟贩成本,而这条措施则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烟贩的收益,压缩其利润。
这样就能做到“内地之种日多,夷人之利日减,迨至无利可牟,外洋之来者自不禁而绝”。
这有点类似当年日本政府治理地沟油的政策。有段时间日本地沟油泛滥成灾,各个大小饭店都用地沟油来作为菜,怎么制止都不行,因为成本太便宜了。
接着日本政府做一些技术方面的改进,并开始主动高价购进地沟油,把它进一步加工,作为垃圾车的燃料。当时的市场行情是这样的:正常的食用油油1块5一桶,地沟油一块钱一桶,政府采购一块七一桶。这样一来,奸商便无利可图,只能去买正常的食用油。而对于政府来说,改造完之后拿它当燃油相比以前也更便宜,这是个人民和政府双赢的结局。
这些方法看起来还是挺不错的。然而就算是有高人高招,但不被采用又能有什么办法。
这种主张得到一部分广东地方官吏和士绅的支持,但也遭到一些官吏的批驳和反对。反对派的观点是:
1838年6月,鸿胪寺卿黄爵滋上书道光皇帝,痛陈鸦片的种种祸害,分析过去禁烟未获实效的原因,建立采用“重治吸食”的办法,以抵制鸦片输入。他指出:“耗银之多,由于食烟之众。无吸食,自无兴贩;无兴贩,则外夷之烟,自不来矣。今欲加重罪名,必先重治吸食。”他提出:广传戒烟药方,限期一年戒绝;过期仍吸者,平民处以死刑,官吏加等治罪,其子孙不准参加科举考试。严刑峻法,务期根绝烟患。
道光皇帝采取的第二种意见,派林则徐执行,最终拉开了鸦片战争的帷幕。
其实反对派的思路在本质上还是和往常一样,通过进一步提高贩卖鸦片的成本,来杜绝这种行为。但问题在于,烟贩的交易成本经过了长期的不断攀升,已经开始从量变到达了质变,原有的烟贩――受贿官员与走私犯――烟民,这三者所构成的平衡已经到达了崩溃的边缘。
我们现在的经济学常识告诉我们:要是强制干预市场,势必会遭到市场的强烈反弹。
经济学铁律三:市场为了维护其自身,任何破坏市场的行为,都会遭到市场的强力反弹。
最终,这场经济战逐渐演变成了国家之间的战争。
历史不容假设,没人敢说如果清廷采用第一种方案就一定不会爆发鸦片战争并打赢这场经济战。但我们仍要常常回顾,如果时光倒流,我们做了另一个选择,会不会有不同的结局?过去并不总是过去,也可能是未来的写照。当我们回顾时,我们也是在通过思考过去来塑造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