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里的劝诫诗九
上帝板板,下民卒瘅。出话不然,为犹不远。靡圣管管。不实于亶。犹之未远,是用大谏。天之方难,无然宪宪。天之方蹶,无然泄泄。辞之辑矣,民之洽矣。辞之怿矣,民之莫矣。我虽异事,及尔同僚。我即尔谋,听我嚣嚣。我言维服,勿以为笑。先民有言,询于刍荛。天之方虐,无然谑谑。老夫灌灌,小子蹻蹻。匪我言耄,尔用忧谑。多将熇熇,不可救药。《板》节选
这是一首劝谏诗,全诗用赋比。据《毛诗序》记载,是凡伯“刺厉王”之作。西周从夷王起,即衰落不振。厉王执政,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也许是步子迈得大了些,导致朝纲大坏,民不堪命。诗人一开始就用简练的语言,明确说出作诗劝谏的目的和原因。全诗八章,言事说理方面显得更为全面透彻,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一片拳拳之心,忠贞可鉴。
首章诗人开篇言天子做事昏乱违背常道,平民百姓就要辛劳受苦多灾多病。他劝说历王改变政令,协调关系,使人民摆脱苦难,融洽自安。诗人说天子无视圣贤教导任意放纵,不讲诚信混淆是非。从这我们看出诗人一开始就用简练的语言,明确说出作诗劝谏的原因和目的。
二章楚国另立,倒逼周室。诗人说的天下正值多灾多难,也就是说的这事。平定楚国后,周厉王开始不可一世的寻欢作乐,诗人劝谏不要这样作乐寻欢。逢战乱祸患,诗人劝说天子不要这样随意妄加议论。天政令如果可协调和缓,百姓便能融洽自安。政令一旦败坏涣散,人民将要遭受苦难。诗人不厌其烦地向厉王陈述,人民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三章诗人继续劝谏,我和你纵然各司其职,但也和你同僚共事。诗人语重心长的劝说我就来和你一起商议,不要听忠言还要嫌弃。我说的都是符合治国实情,切莫要当做笑话儿戏。诗人劝说周天子应该遵循古代先贤的话,多请教朝中有威望的重臣,还要请教底层百姓,这样对于治理国家大有益处。
四章年老的人劝说你是多么情意诚恳,作为年轻人怎么可傲慢轻狂。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在劝诫时周天子的态度并不是太好,也就是说诗人看到周天子并没有听进去自己的忠心进言。多做不义事难收场,不可救药病入膏肓。面临大乱的天下诗人心中忧虑难耐,却看到天子还要纵情作乐、放荡胡言和无所作为;然后又是以“蹻蹻”之态,听不进忠言劝谏,既把老臣的直言当作儿戏,又使国人缄口不言,简直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诗人见自己劝说的话,周天子不听,只好用上苍来来警戒厉王的“戏豫”和“驰驱”的大不敬,从而加强了劝谏的力度。如果不是冥顽不化的亡国之君,对此是应当有所触动的。因为在周朝有传统的敬天思想,而周天子,作老天的儿子,应该要听老天的话啊。诗人此时大胆进言劝说,晓以利害,警告双重手法,甚至于他甘冒风险,可见诗人心胸之坦荡,忧国忧民的一片赤子之心,忠贞可鉴。全诗句式整齐,叠字多用、比喻对照的生动工整等,又使它保持了诗歌的艺术性,影响之大,不难想见。
周厉王继位之后,便决定来一次大改革,企图杀出一条血路。为此他重用了三个人,一位是荣夷公,主要负责财政;另外一位是虢公长父,主管军事征伐;第三位叫卫巫,负责监察。我们都知道,任何的政令,层层执行下来,都会面目全非,结果就会导致本来上想解决老百姓的问题,由于执行的原因,反而成了百姓的负担。就如同宋朝时的“王安石变法”一样。当初,王安石变法,其中一条,便是推行“青苗法”。什么是“青苗法”?实际上就是政府提供给农民的农业贷款。当年岁不好,或是有了变故,农民青黄不接,甚至买不起种子时,政府就可以为农民提供贷款买种子,等秋天收获时,再归还本息。这样,既可以增加政府收入,也可以促进社会粮食生产,也减少了人民的饥饿,王安石的设想是很好的。但是等实际执行起来呢?就不敢说了!那么周厉王的改革呢?到最后有了一个成语“道路以目”周厉王算个昏君吗?未必。那么,他算是明君吗?不是。那么他是什么呢?他只是一个复杂的人,如同历史上其他的每一个人一样,一言难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