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中医的理论和观点来治理贫困
用中医的理论和观点来扶贫
自2013年以来,祖国大江南北的政府部门们都在做同一件事——扶贫。用政府的力量来帮助那些生活在贫困线上的人们,我们的扶贫从刚开始的眉毛胡子一把抓到“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的“靶向治疗”。扶贫路上一路走来,百姓的生活变化很大,尤其是贫困户;帮扶单位和帮扶责任人的感受也很多。
作为一个帮扶责任人,我想就扶贫这件事谈一点个人的看法。
我们看到的一些现象
前期我们的扶贫主要是通过一些政策和政府部门的资助来实现转变的。效果还真的不错。但,我认为这种方式但扶贫,只能在短时间内解决问题。如果取消了政策的扶助,这些贫困户依然还生活在贫困线上。还有我们的给予式扶贫,在某种程度上放纵娇惯了“懒人”贫困户,在社会上起到某些不好的反响,我们的政府部门花费了很大的力气,还有某些人对政府不满意,他们认为扶贫是政府的事情,只要他们开口说自己某些政策不知道或者说自己生活得还不好,政府的考核就过不了关。(因为先行的考核制度,就是上级部门和第三方考核组深入到贫困户家庭,询问贫困户和一般户对政策的理解和对政府、帮扶单位的评价。如果贫困户和一般户因自己的某一件愿望没有达成,他们就不会如实地回复问题,有些人还会故意说反话。他们知道,自己回答的好与坏牵涉到政府和帮扶单位是否能够过关。)
大多数贫困户和一般户都能实事求是的回答问题,他们还是能摸着自己的良心说话的。手指伸出有长短,不是个个老百姓都懂得感恩,在我们帮扶的贫困户中,总有一些人贪得无厌、不懂得感恩,不管什么事自己不动手,一味地等靠要。
在农村,儿子成家后就和自己的父母分开单独生活,这是常事。我们一个干部帮扶了一个这样的贫困户,儿子生活得很不错,在农村包小工,每年能挣5、6万元,但他的父母常年生病,按照我们当地的政策,父母享受了医疗扶贫,生病住院(辖区内)自己只承担费用的9%,我们的帮扶责任人根据他家的情况制定合理的致富门路,还自己出钱出力帮助这家改变他们的生活状况。这个父亲病在住院期间,帮扶责任人多次去看望,并送上钱和物。这家儿子从没有到医院去看望他的父亲,这个父亲病好之后,不但不感恩,还得寸进尺地提一些不合理的要求,要求新修住房(他们是因病致贫的,住房是砖混结构的瓦房,很安全的)。对于这种情况,我们的帮扶干部只有耐着性子一遍又一遍地给他讲国家的政策。
…… ……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1、除开因病、因残致贫的贫困户,大多数贫困户都是没有文化。他们的世界里就只有自己看到的“一亩三分地”,看到电视里天天都在播放扶贫的事儿,他们认为自己要脱离贫困是政府的事情,跟他们自己无关。他们自己依然游手好闲,拿着政府的扶持款项吃肉喝酒,用完了就跑到政府去无理取闹。在他们的世界观里,这不是什么羞人的事情。我们在交叉检查的时候,有一个老百姓当着我们的面说“我这么贫困,政府的脸好意思不?”如果这个老百姓稍微有点文化知识,他都不会说出这样的话。
2、我们的帮扶方式还是有问题。我们现在的帮扶方式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是一种比较短视的帮扶方式。如果这些老百姓有点文化,自己有一技之长,那么,在现在的这个社会里,只要自己勤奋些,无论如何是不可能陷入贫困线上的。
怎么来帮
作为政府部门,我们应该像中医给病人治病一样,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让所有的老百姓都能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过上好日子。
上面简单分析了老百姓致贫的原因。大多数贫困的老百姓是缺乏文化,我们就要让这些老百姓变得有文化,怎么做?通过教育来解决问题。
我们要大力重视教育。虽然,现在教育也提上了议事日程,可国家在教育上的投入和其他方面的投入还是显得明显地不足。目前我们的教育在朝着精英教育的方向上走。只重视了知识的传授,忽略了技能和德育上面的培养。在农村,像何帆老师在《变量》中提到的四川广元范家小学这些小而美的种子学校还微乎其微,在整个中国没有形成气候。
农村小学的学生人数很少,大多数老师和设备都闲置了。我面为什么不可以将滞留在农村的老百姓集中到学校来,给他们传授相关的知识呢?可以办农校,只不过农校不单纯是教农民识字,我们的主要任务是交给他们致富的知识和人文道德方面的知识,让整个社会都形成人人勤劳、和谐、文明、礼让的好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