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日更好文散文

明知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却无法改变

2023-04-04  本文已影响0人  我思自在

李松蔚老师在《5%的改变》中,提到一个读者求助:

她是一个严重的糖尿病患者,左眼失明,右眼视力微弱且高度近视,但她的血糖居高不下,即使口服药加上胰岛素联合用药都无法下降。

控糖是必须要做的事,但她却无法节食,似乎总是处于饥饿状态,自己也热衷制作各种美食。

她想知道怎样才能解决食欲亢奋的问题。

李松蔚老师的回答让人耳目一新:我对你的勇气印象深刻,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你还在坚持自己生命的追求。

美食是你的追求,也给你带来意义感。如果失去美食,可能会动摇原本的生活信念。

你在艰难地保持对生命的热爱,不惜以生命为代价。

求助者和李老师的一问一答,让我瞬间理解了“我熬的不是夜,是自由”。

明知道这样不好,却无法改变的根本原因是不想改变。在一个不想改变的“不好行为”背后,或许藏着更深的需求。

就如同上文的求助者,她在后来的觉察中发现,自己习用“吃”来缓解焦虑或恐惧情绪。在吃食物时感觉像是“偷吃”,因为作为女孩的她,大概是受到父亲的暗示,一直觉得自己好像不配吃东西,所以吃东西特别仓促,也特别贪婪。

为了弥补小时候的匮乏感,长大后就容易出现过度性补偿行为,好像对某件事【上瘾】了。

如果是这样,我们首先要做的是看见内心真正的需求。

心理治疗大师弗兰克尔说:“我们和内心的连接越深,就越能以自己的意志做出每一个选择和回应。”

李松蔚老师对求助者说,不要责怪食欲,这是你生命中最美好的感受之一。但能不能找到一条两全其美的路?比如一边控糖,一边研制一些低糖但能满足食欲的食谱呢?

从求助者后来的反馈中发现,她不光找到了这样的食谱,还践行了一些控糖的好方法,并决心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

心理咨询师黄仕明说,:人是不会改变的,除非ta感觉到被爱;人是不会改变的,除非ta感觉到很多的尊重;人是不会改变的,除ta被允许不改变也是可以的。

改变就是在这样的抱持中,发生了……

公众号:我思自在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