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为文
——《论语》学习之14-18-1
【原文】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
【白话】公叔文子的家臣大夫僎,和文子一同升到朝廷任职。孔子听到后说:“他可以称得上是‘文’了。”
【思考之一】在孔子看来,公叔文子为什么能称得上“文”的谥号?
前面第14章,孔子曾向熟悉公叔文子的公明贾了解这位被吴公子季札称为“君子”的公叔文子,当公明贾说他“时然后言”“乐然后笑”“义然后取”之后,孔老夫子似乎还有些疑问,公明贾是不是也过了头?“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孔子是如何“所试”的呢?
本章就接着讲,当孔子听人说,公叔文子举荐他的家臣僎也做了卫guo大夫,使他与自己同起同坐升于公朝后,孔子说有这样的行为,就可以谥号为“文”了。
“谥号”是一种评价机制,始于西周,就是一个人死后,guo家朝.廷对他一生事迹和品德用一两个字进行高度概括评价,即为盖棺定论。从此,史书上就不再写他的名字,而是以他的“谥号”来称呼他。其实,我们现在所称呼的历代皇帝,都是他们的谥号。
《逸周书·谥法解》说,“维周公旦、太公望,开嗣王业,建功于牧之野,终将葬,乃制谥。遂叙谥法。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那些人可以谥号为“文”呢?《谥法解》说:““经纬天地曰文,成其道;道德博闻曰文,无不知;学勤好问曰文,不耻下问;慈惠爱民曰文,惠以成政;愍民惠礼曰文,惠而有礼;赐民爵位曰文,与同升。”
历代帝王中,如周文王、汉文帝,大臣中如范仲淹谥号为“范文正公”,清曾国藩谥号为“曾文正公”。
《公冶长篇》第14章,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文子(仲叔圉)符合第三条“学勤好问”,所以谥号为“文”。
《礼记·檀弓下》记载:公元前497年,公叔文子去世后,其子公叔戌请谥于卫灵公。“公叔文子卒,其子戍请谥于君,曰:‘日月有时,将葬矣,请所以易其名者。’君曰:‘昔者卫国凶饥,夫子为粥与国之饿者,是不亦‘惠’乎?昔者卫国有难,夫子以其死卫寡人,不亦‘贞’乎?夫子听卫国之政,修其班制,以与四邻交,卫国之社稷不辱,不亦‘文’乎?故谓夫子‘贞惠文子’。”卫灵公说他,听卫国之政,加以整治,与四邻诸侯国相交,使卫国社稷不至于受辱,可称之为文,故其谥号为“贞惠文子”。
孔子在这里抓住他的一个优点,“赐民爵位曰文,与同升”,他举荐家臣和自己同朝为官,就这一条公叔文子就够得上“文”了。可见“举贤才”是孔子心中能成为“文”这个的谥号必须具备条件和重要品质。《子路篇》第2章,“仲弓问政”,孔子说“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举用贤才对一个guo.家和地区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明朝帝师张居正说:“荐贤为guo,乃人臣之盛节,以人事君者,所当知也。”为guo家举荐贤才,是“人臣之盛节”,为人下属最隆盛的节操和必需要具备的条件。
《孔子家语·贤君第十三》曾记载:子贡问于孔子曰:“今之人臣孰为贤?”子曰:“吾未识也。往者齐有鲍叔,郑有子皮,则贤者矣。”子贡曰:“齐无管仲,郑无子产。”子曰:“赐!汝徒知其一,未知其二也。汝闻用力为贤乎?进贤为贤乎?”子贡曰:“进贤贤哉!”子曰:“然。吾闻鲍叔达管仲,子皮达子产,未闻二子之达贤己之才者也。”
前面,鲁哀公问贤君,孔子说卫灵公,哀公说卫灵公闺门无别,孔子说他朝廷行事善于用人才。《论语》季康子也问,孔子说卫灵公手下有“仲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
这里,子贡问老师当今大臣谁是最贤的人?孔子说:齐国的鲍叔牙,郑国的子皮,算是贤臣吧。子贡认为齐管仲,郑子产更贤。孔子说:“汝闻用力为贤乎?进贤为贤乎?”是自己努力成为贤人的人贤能呢,还是能举荐贤人的人贤能呢?孔子称赞贤臣的重要标准,就是他是否能推荐人才,使别人高于自己。
如果坐在重要的位置上,不举荐贤人就是失职,甚至有害。《卫灵公篇》第14章,孔子说“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臧文仲是鲁司寇,柳下惠是公认的贤者,可他三次被贬,臧文仲却不去举荐他,孔子说这叫做窃位者,窃取官位的人。
公叔文子全力举荐人才,最难得是举荐家臣,让家臣跟自己在朝堂上平起平坐,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春秋时期,很多的大夫都是世袭的,大夫和家臣彼此身份的悬殊。所以公叔文子的心胸气度就表现在这里。公叔文子是真有公心、真有忠心!
【思考之二】为什么说公叔文子是真有公心、忠心?
《四书困勉录》引吴因之曰:“人臣之病有二:一忌后来之贤,此后功名出我之上;一自尊卑人,不肯与若辈同列。此皆暧昧私情。文子休休有大臣风度,光明俊伟,故曰‘可以为文’。”普通人为官通常有两种情形,一是生怕有人后来居上,盖过自己,因而心生嫉妒;其次,一旦手握权力,就自认身份尊贵、自尊而卑人,这都是私心太盛。公叔文子能够站在国.家.利.益最大化的立场来思考问题,他全力举荐人才,最难得是他举荐的是地位低下的家臣,让自己的家臣跟自己在朝堂上平起平坐、互相行礼问安,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春秋时期,很多的大夫都是世袭的,大夫和家臣彼此身份的悬殊。洪氏曰:“家臣之贱,而引之使与己并,有三善焉:知人一也,忘己二也,事君三也。”公叔文子不在意家臣身份卑贱,举荐家臣和自己同朝为官就至少体现了三点品质:一是能知人,二是有胸怀,三是有公心。
手握实.权的重臣,如果稍有一点私心傲慢,不但会遮住自己的视野和良心,也同时会遮住guo.家的举贤之路,不仅祸害自己,也祸guo殃民。所以公叔文子“休休有大臣风度,光明俊伟”,可赞可叹,可谓大臣忠臣!
![](https://img.haomeiwen.com/i16038970/44d588c09e9fc75e.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6038970/6cecafe80060300d.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6038970/397ad140a2eace7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