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心态与黄金套路
学习笔记…写作心态与黄金套路
杨奇函老师分享了综合文章能力的写作心态与黄金套路。
写作心态:别太把自己的想法当回事,也别太把自己审美当回事。
首先说写作心态。什么是写作心态呢?当你要写文章之前,你要有一个怎样的写作态度,对于绝大多数人讲,对于基础一般的人讲,你要有一个怎样的写作态度。
在座各位有没有喜欢上豆瓣的,有没有喜欢上知乎的,喜欢豆瓣和知乎,有一个普遍特点,豆瓣的特点是时间呢?豆瓣有一种情况,觉得人家太LOW了,看不上这个那个,你写的什么东西,写的不好,你怎么看郭敬明,我只看毛姆的。
第一个特点,我们之前聊的文人相亲,这是不好的写作现象,就是特别把自己的审美判断当回事,忽视否定其他很多人的审美判断,以自己文学的审美链条评定文学作品,包括所有人的,从而断了向很多人学习的思路。你就看不上郭敬明,就不看他,但是有喜欢他的,你得向他的作品中学到一些东西。
知乎是什么呢?知乎特点是你那个东西太没逻辑了,太没水平文化了,他们信的都是错的,应该怎样,以更强的优越感看待文学作品。
所以知乎和豆瓣这两个问题,就是我们写作心态时候必须避免的。我们之前讲爆款文章,你一不是文学家,二不是科学家。第一,不要拿自己的审美链条评定别人,第二,不要拿自己的逻辑链条过分苛求别人。
比如人家写文章,你上来挑人家的毛病,哪哪不好,你要去学习,写作要有谦卑之心,上来就说你这个文章写的不对,严格考究《明朝那些事儿》,严格符合历史现实吗?也不一定。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别太把自己的想法当回事,一定要开放、包容、豁达,如果你陷入了过强的要求,必须得好、高端、文艺、牛逼。
第一,你可能丧失很多读者;第二,会丧失很多学习的途径和来源,你再看不上小沈阳,也要向他学习如何以一种迅速的手段招来观众掌声的技术能力。
关于写作的态度,说来说去,就是谦卑。这一块来讲,只要你位置放得足够低,才能吸取足够多的方法和吸引。心态是一大问题,别太把自己文章当回事,也别太把自己审美当回事。
这一块来讲,只要你位置放得足够低,才能吸取足够多的方法和吸引。
聊聊新媒体创作的时候,我们要面临的三个背景。
时代、技术、读者背景。
1、时代背景
我们写文章首先面对的是整个时代,不是一个人,如果你的文章面对的时代错了,过于超前、落后,在那个时代都会悲剧。如果要把握好时代的脉搏,要写什么,需求什么,才能有前途。所以,一定要把握好这个时代,不是不火就一定是超越这个市,它是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第一,首先面对时代,记住,最大的读者是时代。
那么,怎样的时代呢?60年代,那是一个可以不可以的时代。30年前,那是一个应该不应该的时代,现在是一个喜欢不喜欢的时代。
你说和时代不同拍的东西,是这样,《三体》和《明朝那些事儿》都是和时代同拍的,《明朝那些事儿》是后现代结构主义,是历史上的表现,《三体》是迎合了当下的科技发展和教育解放、思想解放这种魔幻主义浪潮,所以它是没问题的,和时代合拍的。
什么叫可以不可以的时代呢?可以不可以的时代,60年前,毛主席说上山下乡,你不下乡得死,为什么呢?违反毛主席规定,当时所有人写东西,第一反应是政治天条,如果触碰政治天条必死无疑,党和国家让汪曾祺写样板戏,他就得写《沙家浜》。
60年前,可以不可以的时代,整个时代被集体主义的大旗裹胁着先前,每个个体在集体主义浪潮中没法逃脱,所有人都得考虑别说错话,说错话就悲剧了。
30年前,是应该不应该的时代。那个时候,文革结束,中国信仰、文艺信仰空前坍塌,所有人做事情基于的是社会经验和道德直觉,大概感觉这事该不该做,该出国还是下海经商,按照道德知觉和社会经验判断,那个时候写文章考察的是社会经验和道德直觉,像海子等等出于直觉、经验写出了作品。
现在是喜欢不喜欢的时代。什么是喜欢不喜欢的?这事我喜欢就干,不喜欢就不干,没有经验、成本、束缚。不想在这个单位干就不干了,不想读你的东西就不读了,这是重点,读者不喜欢你的东西人家就可以不读了。
所以,今天这个时代要考虑的是什么?更多的是人家喜欢不喜欢读你的东西,所以要满足大家的喜好和偏好。迎合,有人说迎合不是错的呢?要么是迎合你自己,要么迎合时代,迎合自己没钱没名,迎合时代有钱有名,社会大于你,迎合时代你不亏。
我是否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坚持自己的想法和能否被人认可喜欢不矛盾,很多人自己写东西乱没人认可,还怪别人傻,你怎么有得有几十万粉丝,一万粉丝没有还骂别人,这是不对的。一定要通过琢磨别人怎么喜欢,出版商怎么喜欢,同行怎么喜欢,读者怎么喜欢,你才能明白这个时代需要什么,做什么。很多时候个人的判断是不靠谱的,历史无数次作品,大多数的判断,尤其是对文艺作品的判断是正确的。
再跟大家强调一遍,是谁喜欢不喜欢,不是你自己喜欢不喜欢,是作者喜欢不喜欢。这个很重要,不是你自己喜欢不喜欢,是作者喜欢不喜欢,读者喜欢不喜欢。
这跟刚才讲的上一点又惊人的一致,你要考虑的是人家喜欢不喜欢,而不是你自己。豆瓣也好,知乎也好,觉得别人傻逼怎样,没有的。我们要相信人民群众,相信广大知识精英,要相信他们,那么多人的判断力,绝大多数情况下肯定比我们准。有没有可能我们比他们都牛逼?有可能,但是那样的话,你的作品自然被别人认可了,不需要再证明什么了,假设反对的人都是傻逼,前提是你的作品出来肯定被一堆人认可,如果没有人认可你的作品,你要相信大家的判断。
以个人经历为例,我从小眼中没有文学情怀,只有甲方要求。什么意思呢?我知道自己的文学情怀不靠谱,我小时候觉得鲁迅这东西怎么感觉这么无聊,那个时候我就明白鲁迅肯定很牛逼,我觉得无聊肯定是我的问题。所以,我就知道我的文学判断肯定不重要,既然文学判断不重要,甲方要求重要。甲方是老师、高考,我就一门心思研究高考,我高考作文、中考作文都是满分,包括长大了以后,粉丝满意就OK,领导满意就OK。时间证明,在他们满意的过程中,基于他们的经验,会给我提出一些更好的要求,我会慢慢成长。
我们已经说完了写作心态,也说完了需要的时代背景。
2、技术背景
技术背景有三:
一、“互联网+”高频打低频。
什么意思呢?互联网上高频率出现的东西肯定会把低频率出现的东西灭掉,不以文章的质量、热点的强度转移,只以你出现的频率为转移,出现的频率高就会有牛逼,就会有存在感,低频率出现的就会慢慢被淡忘掉,不那么牛逼。
举一个例子,你们想一想,你们脑中第一反应记得的广告词是什么?看比例来讲脑白金最多,因为脑白金反复出现,包括想到的广告词,它们的普遍特点都是反复出现。所以第一,只要是高频的必然会灭掉低频的,低频率出现再大的事也没了,互联网上再大的事也都过了。
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山东疫苗的事大家还记得吗?给小孩打疫苗的事,发生在山东哪个地方大家不记得了,当时也都义愤填膺义解决这个问题,都忘了吧。第二,巍泽西得的病是什么病,大家不记得了吧?第三,雷洋事件,他是人大哪个专业,当时说得清清楚楚,第四,黄晓明结婚,在上海哪个饭店结的,大家不记得了吧?正常。是我们冷酷吗?不是,互联网高频打低频。
所以,我们平常如果写作,一定要记住,如果想要我们的文章出名或者火,或者有一定的传播度、认知度,一定想办法保持自己的文章多频次、反复出现,反复就是硬道理,这是互联网时代写作创作的必要条件。
二、信息爆炸
当前信息爆炸,中国互联网60秒,平均每60秒天猫淘宝有14.8万个独立访客,QQ8.5万元人民币入帐,火狐浏览器460万链接打开,迅雷1.1万G下载,信息如此爆炸。
信息有多爆炸呢?想当年,我每天刷微信群,忙得我天猫淘宝都不上了。干掉天猫淘宝的是微信群,互联网上信息爆炸导致谁和谁都是竞争对手,都是敌人。
所以,谁和谁都是敌人,都是抢流量,当时间精力集中在手上方寸屏幕的时候,就代表了全部,时间是一切的流量,给了你就给不了他,在信息爆炸的时候,我们写文章要明白自己的文章被淹没也是正常的,不被淹没是不正常的。在信息爆炸的环境下,我们要善于提取信息、挖掘信息、筛选信息。在信息爆炸时代下,怎么让自己的文章突破信息樊笼。怎么办呢?其实我们之前讲了,爆款文章套路。
三、互联网上门槛低,以至于人和狗的界限模糊。
什么意思呢?在网上随便打开一条社会新闻评论,每一条都有匪夷所思的评论,什么人都有,人和狗都有,价值观特别多元。为什么互联网导致人和狗界限模糊?就是因为门槛太低了,当你在传播信息获取信息的成本非常高的时候,你会很珍惜这个机会,比如20天上不了一回网,肯定赶紧回一些信息,如果随时随地上网,索性不当回事,想骂谁骂谁,60年前看一本书翻山越岭,现在没人买,遍地都是信息资料,因为获取信息的门槛非常低,需要承担的成本非常低,导致了你传播也好,接收也好,没什么压力,容易获得便不懂得珍惜,索性放纵自己,索性撕,所以互联网传播成本太低,以至于门槛太低,导致大家情绪化泛滥。
情绪化泛滥,所以我们要利用情绪来解决问题。比起你说的内容,别人更关心你讲话的态度,比你起传递的信息,人们更关心你给他们带来情绪上的感触。说得再好,让人不爽了,你也是死路一条。
这三个是写作面临的技术环境,第一,“互联网+”高频打低频,第二,信息爆炸,第三,传播门槛低,人狗不分,这是面临整个大的技术环境,写作之前要考虑这个。
三、读者背景
第一,读者的低龄化。有多么低龄化呢?86.2%的人在微信上是26周岁以下,微信用户18到35岁占了90%,不说别的,就说微信况且如此,更别说其他的用户群偏低的微博等等。
第一是低龄化,为什么那些小鲜肉明星们身价这么高,因为当前付费人群,或者说文艺作品面向主要的消费人群都是低龄化的,低龄喜欢他们,为鹿晗花钱的人远远比为张丰毅花钱的多。
给我们提出的第一大要求是什么,我们写的所有的文章,所有的积累,我们要去擅于了解并且熟悉、掌握低龄人群,尤其是20岁以下,初中、高中、大学本科这三个段位的,他们偏好什么,我们的写作才有可能更广泛传播,以及带来很多钱。
如果你就要给80、90岁人写东西,我就开心,也行,但是必须强调一点,如果文章想火,想有广泛传播,想挣钱,你得靠低龄化。
第二,反智化。
什么叫反智化?就是大家不爱动脑子,第一,它是人类整体不爱动脑子,不是个案,第二,即便大家动脑子,也不会在休闲娱乐的时候动脑子,没有谁在累的时候做两道数学题缓一缓。
所以,在我们日常写作中,如果想要文章广泛传播出去,被人认可,在你写的文章内容中不要有太耗脑子的东西。比如数学公示、物理定律,这些东西少提,多讲讲便于传播不那么耗脑子的。有人说不对,东野硅谷的悬疑小说也很耗脑子,那已经是不耗脑子的了,如果特别耗脑子是你脑子不够好使。你很努力读懂的文艺作品已经不耗脑子,如果真耗脑子它不会给你揭密,所以多写一些不耗脑子,剔除掉深邃艰深内容的东西。
第三,情绪化。
比起你的内容大家更关心态度,比起信息更关心感受。比如大家都谈过恋爱,女孩跟男朋友说,我们办公室贱人怎么着,男朋友如果说你也有不对的地方,女孩怎么回答?滚。
比如领导开心跟你说你看我这书法怎么样,你说你写得太烂了,领导说你这小子死定了。我们要善于把握人们的情绪,我们要让自己的读者、出版社、出版商他们开心,读到你的东西欣然接受,这样才有你的文章写作内容的传播、推广和发达。有人说那岂不是为五斗米折腰?现在很多人面临的问题不是为不为五斗米折腰,是米根本不五斗的问题,不是出卖不出卖灵魂的问题,是灵魂卖没有人买的问题,所以当没有读者、作者的时候,先别考虑自己的偏好,先委曲求全,照顾读者的情绪,起码先有一定的粉丝,有一定资产了,再搞自己独立的艺术创作。
有人说我是土豪,我不靠这个,也行,那你就放飞自我吧,如果是普通人,大家一定要懂得利用这些普普通通一点一滴的机会,先赢得市场,赢得钱,赢得社会认可,再自我表达。
这个情绪化,大家第一反应是怒,互相撕。注意,情绪化不等于怒,喜怒哀乐都有。喜,特别开心都有;怒,互相撕。哀,非常心塞的;乐,快乐。你要在文章中传达出息怒哀乐等饱满的情绪,你的文章就更容易传播出去了,给人以喜怒哀乐的直观感受,你的文章更容易出现。所有伟大的文艺作品,结尾基本上都是喜怒哀乐作为结尾。悲剧、喜剧,对社会的讽刺剧,都是一样的。
所以,我们写文章的时候,一定要无我,就是不要老想着自己怎么样,要考虑到读者的情绪细微变化,他读到这句话有什么感受,把握好操作好情绪,妥了。
读者背景,三化,反智化、情绪化、低龄化。
黄金套路:故事+道理+鸡汤
最后跟大家说一说叙事的黄金结构是什么,就是故事+道理+鸡汤,这个结构千年不变。
不光是互联网爆款文章是这样,平时写作也是一样,如果你想单篇文章写作,这种方法最容易让别人对你的文章接受。列宁伟大的演讲,希特勒出色的演讲,都是这个套路。基督耶稣传教行为模式是先给你讲一个故事,门徒问:“主,什么人最大?”耶稣先讲一个故事,看那个小孩子,如他这样,他在天国里是最大的。为什么呢?小孩子谦卑,凡是谦卑者才能上天国,然后一个鸡汤,门徒们,你们也要谦卑才能上天堂。
列宁平时怎么演讲?先讲贫苦农民怎么被剥削压迫,然后一个道理,为什么呢?因为资产阶级怎么榨压我们,地主怎么榨压我们,然后加鸡汤,他们拿走了布鞋,我们穿着草鞋,他们拿走了草鞋,我们光着脚也要跟他战斗。
希特勒的演讲,上来先讲故事,日尔曼怎么被欺负,德国怎么被欺负,为什么呢?讲道理。国联哪个条款,我们的军事区被占了,鲁尔区怎么样。最后洒鸡汤,日尔曼的士兵们,我们会让你们在天黑前回家。
我不歧视咪蒙,因为咪蒙也是一个非常出色的情绪调动者,这是一个本事。第二,很多作者没有迷蒙那个本事,模仿她那个套路也可以,但是他们模仿的是咪蒙最容易模仿,也最为人不耻的部分,就是制造极端煽动对立。如果高水平的人,有本事的人,制造什么样的情绪的呢?不是制造怒的情绪,制造喜的情绪,也可以,发现很有意思的搞笑的让人皆大欢喜的内容,只不过大家没本事,但骂人很简单。
继续,故事+道理+鸡汤。这事日常写文章古往今来都是这个套路,不仅应用文章,也应用于日常生活。女孩都问过男孩一个问题,你为什么喜欢我,为什么爱我?尴尬无解吧。
答案是这样,第一,一个故事。大三那年,我在食堂遇见你,一个老奶奶摔倒了,你给她扶了起来。然后是道理,那个时候我知道你是一个纯真、善良、美丽、乐于助人的好姑娘。加鸡汤,从那一刻起,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牵着你的手走到地老天荒。有理有据,有浪漫,实在、完美。
再比如你去公司,三一重工问你为什么选我们公司,一个故事,我从小听大吊车真厉害,轻轻一抓就起来,从小听这个歌长大,励志做一个国家大型机械工程的工程师。然后一个道理,为了实现这个理想,我做了哪些努力,掌握哪些技能。然后是鸡汤,改造世界的三一,需要我改造世界的理想,我来了,三一需要我,我需要三一。故事+道理+鸡汤。
注意,在你不能随心所欲的时候就记住这些套路。
为什么是故事+道理+鸡汤呢?因为故事是耗脑量最小的,往上再是道理,鸡汤是价值观的输出,逐层往上,如果调了顺序非常不好,有逆于人脑的认知结构。你给小孩讲故事,说不能撒谎,你怎么讲,你得讲狼来了的故事。长幼有序,小孩不懂,你给他讲孔融让梨,他就明白了,人脑的认知结构就是这样。
关于爱情这个事,表白这个事还有一个问题,你们在没有任何的基础的时候,这些套路多用用,套路会了之后,慢慢自己有一些得心应手的办法。女朋友总问我你爱不爱我之类的,我现在已经脱离了原有的故事+道理+鸡汤的办法,我这已经是积累多年,游刃有余了,所以大家现阶段还是故事+道理+鸡汤,黄金法则千古不变。
总结:比“心外无物”的境界还要高明一些,是“心无外物”。前者忘物,专注于我;后者忘我,专注于物。写作尊于这样的心态,才会坚定长久的走下去。
学员问答:
问:杨老师也是文科生,我也是清华的,如果文科生想写偏科幻的小说,会被认可吗?应该阅读哪些书准备才不会露怯?
杨奇函:你写东西被不被认可跟你学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能够触类旁通掌握相关的知识,服务于文章内容创作,有完整的逻辑支撑你的叙事故事,这可以。阅读哪类书籍,看你要写哪类科幻,你想写海洋故事就读海洋知识,《三体》那种就读航天知识,想写哪方便的科幻就学哪方面的学科。确定了写作方向再学习相关知识,哪些书不会露怯,你刚写的时候写什么都会露怯,但是不重要。露怯不要紧,不要怕露怯。爱你的人会成为一种习惯,黑你的人会成为一种信仰,所以该露就露,重要的不是最开始,最后牛逼了就行。
问:怎样分析读者的喜好?从哪些渠道获取比较靠谱?
杨奇函:一是在账号里投票,另外一个是从身边、日常同学、同事亲朋好友对某些好友的看法中获取他们对某个事情的喜好偏好,对某种价值观的喜好偏好。
问:老师,描写人物多以细节为主吗?
杨奇函:我个人以故事梗概为主,如果写小说,会以细节为主,不过我大多社会评论,所以基本都是框架梗概。
问:体制内给你带来什么不一样的处事粉饰个看待事情的角度吗?
杨奇函:它并没有给我带来哪些不一样的处事方式和看待事情的角度,我大学毕业以后,包括硕士毕业以后,看待问题的角度和待人处事的方式基本上已经很稳定了。其实我的处事方式和个人风格来讲,在体制内很多东西还是挺搭的。体制内是无我的地方,个性让位于服务对象,群众也好,领导也好,所以我没有任何变化。只不过后来我觉得我服务没问题,只不过没有服务想服务的,那就辞,也不耽误别人,也不耽误自己,我也不抱怨,不合适就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