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小学习
这场疫情,迅速普及了一些医学卫生知识,比如正确的吸收,为什么普通口罩防护不了病毒,以及病毒是如何传播的。也普及了一些名词,比如“气溶胶”。
前段时间传出消息,中国卫生防疫专家确认:新冠肺炎传播途径,除了直接传播、接触传播之外,还包括"气溶胶传播"。所谓"气溶胶传播",即飞沫混合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吸入后导致感染。
气溶胶的可怕之处在于,不同于飞沫和接触几米内的近距离传播,气溶胶的传播距离更远,增加了无接触感染的风险。
有多远呢?有专家说,“病毒吸附在只有纳米级的单细胞生物上,那就可能传播到几十乃至几百几千公里的远处,如同致使产生雾霾的超细颗粒物一样。”顿时,人人闻之色变。
首先,在污名化之前,首先要了解定义。什么是气溶胶?
气溶胶则是指大气与悬浮在其中的固体和液体微粒共同组成的多相体系。简单来说,就是大气中固体和液体混合的颗粒。大气雾霾中的气溶胶可以分为硫酸盐、硝酸盐、铵盐、有机碳、黑碳、沙尘和海盐等。
而气溶胶的液态粒子也就是我们熟悉的“雾”,固态粒子就是“霾”。小于1微米的粒子成为“尘”。可以说,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中微粒无处不在,我们本就生存在一个庞大的“气溶胶世界”中。
也就是说,除了植物排放外,汽车尾气、工厂废气、生物质燃烧产生的颗粒,以及微生物过程,都可以形成气溶胶。我们这次说的主要是生物气溶胶。
生物气溶胶一般携带真菌、细菌、病毒、孢子、花粉等,大小一般在0.1-100微米之间,是这次疫情传播的“罪犯”之一。
根据气溶胶粒子按大小分类通常有三种:
1)直径<0.05 微米,
2)直径0.05~2 微米,
3) 直径 >2微米,
就气溶胶的寿命而言,直径小于0.1微米的超细粒子,会很快通过碰装转变成大粒子。直径在0.1—10微米范围的粒子,在大气中的寿命最长,主要靠降水冲刷和重力沉降作用清除;直径大于10微米的粒子,寿命随粒子直径增大而迅速下降,会很快沉降。
也就是说,在空气中漂浮的气溶胶大多在0.1—10微米之间,有专家称,这种稳定的气溶胶粒子,在大气中的寿命约为1周。
漂浮在空气中的气溶胶粒子很容易被吸附并沉积在支气管和肺部,粒子越小,越容易通过呼吸道进入肺部,其中粒径小于1微米的粒子可以直达肺泡内。
也就是说,对人体健康影响最大的是粒径为0.1~2.5微米之间的粒子。
那么N95口罩能否防护气溶胶?
按维基百科的定义:N95口罩是指符合美国国家职业安全卫生研究所规定的空气过滤“N95”评级的、可阻挡95%直径0.3微米以上的非油性颗粒的口罩。
假设每种大小的气溶胶平均分布的话,N95还是可以防护一半以上空气中的生物气溶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