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西方建筑学的一个原始认识错误

2018-07-27  本文已影响0人  杜江明

        这个错误,应该是从现代主义开始的,是世界性的。它是造成建筑学教学和实践难于接轨契合的主要“技术”原因,是造成建筑学学生大量转行的主要原因——在大学阶段,我们没学全、没学会,连定义都没搞清,就毕业了。

      建筑技术的复杂进化,导致了专业分工的出现。但包括建筑师在内的各专业人员,没有及时认识到,建筑学物质及空间组成的基本含义,已经发生了系统的、几何级数的复杂激增。我们(建筑师)不仅丢失了系统核心级的涵义,更忽视了派生的系统层级间的涵义及涵义关联。

      比如,一个窗户的形式(位置、大小、材料、构造),在现代建筑中,各个专业都可能对它的存在发生限定和约束:

      建筑学本身的:单体自身的形式逻辑、城市设计的形式约束、景观视野的、行为心理的、材料的、构造的、防火的、热能的、光学的。。。(这算核心级的)

      结构的:结构选型、外墙边角的应力集中、梁的位置和高度、无支墙的位置和长度。。。

      暖通、电气的:设备的位置、换气要求、横竖管道的空间位置、其自身及综合的技术安全。。。

      这仅仅是和各专业发生的直接作用,如果这算次级系统层级,那么还有第三层级:结构+暖通、结构+电气、暖通+电气对建筑专业的影响。

      我们的源自西方的教学体系和教材,显著地没有认识到上述问题,这导致了:

      一个本科生(包括研究生),在初步参与工程实践时,打死他,他都想不到他设计的场地排水方案,影响了暖通的地沟和地下室的外壁结构,进而影响了电气高压变电间的位置,进而影响了变电间的窗高,进而影响了结构梁的位置和高度,进而影响了防火墙的位置。。。简单表面地看,在他自己的专业范畴内,他设计的场地排水,转了一圈,回过头来影响了他设计的防火分区,这个本科生的本能反应是——蒙圈!他在心里一定嘀咕,这tmd都哪跟哪!

      如此的普遍蒙圈,导致设计院的师傅们普遍不会让实习生参与工程设计,长达半年的设计实践,基本荒废了。进一步这个本科生一直到毕业,还糊涂,毕业初期入行的反复尝试失败,无可奈何——考研?出国?可考了研出了国,也依然解决不了他的问题,最后他把这些原因归结为自己的学业不佳和运气不足,咬咬牙——转行吧。转行,在文字表述上仅有两个字,可这两个字里的蕴藏的郁闷,仅就个人青春消耗而言,成本实在太高了。

      那个小鲜肉吴彦祖,为什么要回炉返修,原因在此——大学,没把他教会,连学习的思路都没有。

      那个光灿的外行库哈斯,为什么制造了那么多垃圾空间,还在文字上振振有词?因为他不知道深浅,建筑学被他这种人搞成了滥施权力的政治。

      那个我至今仍然崇拜的诗哲,当年跟他合作过的结构和设备工程师,在多年后接受他的儿子采访时,依然不留情面地嘲讽他。为什么?原因如此。

        那个,那个的那个,太多了。他们有几个是吴彦祖?是库哈斯?是路易斯康?他们要怎样弥补自己的专业认知上的大窟窿?——不甘再用五年青春的,只能改行了。

      即便在即时当下,年轻人为什么会热衷于听信bim软件商的过分营销鼓动,身限囹圄,却浑然不知?原因也不过如此。难怪老师傅嘲笑他们——BIM能治病啊。。。

      某八所师傅撰文总结:“建筑学生源和去向的多元化”,不是无知,便是无耻。好在,本人高瞻远瞩、深度挖掘,把这一历史性的教学失误,全责归咎于西方建筑学,这就极大掩盖、粉饰了上述无知无耻——这是个皆大欢喜的、超级正能量的“科研”发现,可以砸巴砸巴,申请诺贝尔建筑学奖了。

      没有?咱中国原创一个,不差这一个。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