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每日一文

我的母亲(八)

2020-07-14  本文已影响0人  一为迁客

上山下乡(五)

老家的那段生活是当时政策的使然。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文章,其中引用了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1969年许多年轻人因此下乡去了农村。

我们也随着这个潮流被遣返回了老家,一个父母心里从没想过要和这里发生联系的地方。

与父母而言,老家的经历倒是没有接受多少来自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而是融入到了贫下中农中,打成了一片。

所接受的,是在极端生活条件下生活本身给予他们的人生观的改变。

算是有点文化的父亲,从城市到农村,从原来的少爷到农村的农民,命运就像过山车一样,一会儿高一会儿又跌入低谷,许许多多的经历在父亲的内心产生了无为的认命的思维,在他以后的人生中,牢牢的贴上了这段经历给予他的价值判断:

“随遇而安”。

原本出自农村的母亲,又一次命运的安排,让他回到了熟悉的土地。所不同的,这次的身份除了妻子,还是五个孩子的母亲。不管生活再难,也要扛起自己的责任,让这个家在她的羽翼下安全生存,她做到了。

这份沉甸甸的责任,短短的4年时间,几乎摧垮了她的身体:原本瘦小的身体更加的孱弱;原本好好的视力也在这种极度的煎熬中变得高度的近视;原本灵巧的双手也在劳作中青筋暴露,骨节也发生了错位,没有了女人应有的平滑。

与此同时,这种生活反而让母亲变得更加富有韧性和坚强,使得母亲在以后的经历中表现的异常淋漓。

我曾这样总结过母亲:

记忆中的母亲,极富韧性和善良,孱弱的身体蕴含的如水的母爱,用她浓浓的柔情,始终温暖着一家老小。她似乎总在无奈与满足中游走,留给我的印象,更多的是为了活着,在底层拼命的挣扎,以至于艰辛成了她特别明显的人生标签。

母亲的脚步总能趟过生活的无奈,伴随的满足一直滋润着成长的希望。一幕幕仿佛就在眼前,极其的鲜活和刻骨铭心。一切溢美之辞用在这里,似乎都有些轻浮,其人格与精神浓缩在一起,也只有伟大了。

也许,这段话正是老家生活给予母亲的人生观最大的改变。

记得漫画家小林有这样一句话:

“生活的不确定性,正是我们希望的来源。”

正如小林所说,在陕西那个小村庄极端艰苦的煎熬的一家,4年后像做梦一样,在兰州亲戚的帮助下,迁回了老家,落户在兰州西郊一个叫沙井驿的村庄。

就像是看到了生活的希望,离开老家的时候,全家异常兴奋。仿佛经过了4年时间的苦海漂泊,承蒙上苍的眷顾,命运又一次将这一家老小送上了岸,回归到了正常的生活轨道。

临别的那天,父亲将剩余的肉票、剩余的钱,以及所有能折成钱的东西积攒起来,做了满满一桌的白菜肉馅饺子,招待了一大帮队上的亲戚朋友。明面上算是告别,内心里也许是想和当时的生活做一个无言的切割,也是和自己的过去挥手拜拜!

这可是4年老家生活全家从没有过的事,也是老家许多人从没有想过的事。再平常不过的一顿肉馅水饺,在哪个年代,无疑成极奢侈的大餐了。

就这样,一家老小结束了老家的生活,坐上火车,回到了兰州。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