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黛玉
序
<small>如果不是受人影响,我也许会从一开始就讨厌这个说话刻薄,为人高傲,还爱使小性子的女子。可我再一次读时,我的眼中又有了另一个林黛玉。
当黛玉第一次见到宝玉的时候,当贾宝玉将通灵宝玉掷于地上时,她便开始了还泪的的旅程。为宝玉把香囊送别人而哭,为宝玉与湘云说的那些话儿而哭,为被晴雯拦在门外而哭……,一部红楼梦,就被这一滴滴泪水染湿。
如果只为自己而哭的人是自私的话,那黛玉的泪里只有海之一粟是自私的。即便那“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她在将泪水洒在逝落的残花上时,她有其实仅为自己而哭她是为了这一园春色的难留,为了青春年华的易逝,也为了园中姐妹们即来的物是人非……
在待遇多愁善感的同时,也有她活泼的一面。虽然在这用泪浸湿的书中,出去王熙凤放浪的笑声外,林黛玉的笑声显得格外稀少,而我更是格外珍惜当她把刘姥姥比作“母蝗虫”,在宝钗举物件时,说她把嫁妆也写了出来时,我在桌子上都笑得前仰后合。还有在雪中联诗,三人与湘云抢作,也有着轻快地笑声。回忆起来,伴着淡淡的愁绪和想着后来的残殒,这笑却让我无比悲伤。
我曾无数次为她设计一个美好的结局,然而,故事是悲剧,曹雪芹选择了悲剧,高鹗也选择了悲剧。在那泪水还尽之时,“红消香断无人怜”之际,黛玉悄悄逝去,只有几个丫鬟为之落泪。
不知为何,黛玉的死似乎并未给宝玉带去多少伤愁,甚至没有为他写一篇祭文,但是我想,曹雪芹早有安排,那“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内,卿何薄命”,祭的又何尝不是黛玉。
红楼的真真假假谁能说清,只有那隔着百年的南柯一梦,还在游走。
看不惯红楼学者的评语,且把这一切抛在一旁,只想祭一祭我心中的黛玉。</small>
祭文
月圆之夜,思绪漫天,总忆红楼旧事;下雨时节,黯伤心神,时想观园往日。兰芳竞香,海棠争艳,总是花落难寻;欢颜美玉,诗词情愁,如今人去园空。
潇湘馆内,一只芙蓉淤泥不染,桃源世外,一块美玉浊世无尘。湘帘半卷,三分愁肠,闺门微倚,满腹辛酸。只是闺外人不晓闺中恨,哪知梦中景尤是梦外情。桃花初开之际,俏音浮香动花魂,阶前葬花之时,悲语暗愁孤玉盆。可记得,寒塘之上,一鹤惊得诗神韵,冷月之下,一泪滴得花动心。才情虽敏,晶莹雪里寂寞林,美景尤春,红绡帐下心自焚。诗绪千篇,掩不尽悲性情,愁思百种,终难改无名病。空对那,似颦似蹙含情目,若即若离不定心。痴情葬花痴不改,喜得春色喜难留。
太虚境外,仙草得露已知恩,太平世里,顽石受泪岂感情。自以为情投意合,青梅竹马,本是世间好良缘,却怎奈病榻窗外,心机暗动,月下老儿乱牵线。
空闻他人好言劝,又怎将一腔心事抛下;只道滴露恩难还,却还把所有泪水洒完。泪水洒完,却依旧情丝难断,心思抛下,终在那梦里虚化。阶前斜倚锄,泪花儿扫一路,洒一路;林间空坠玉,情思儿愁几许,哀几许。
悲戚戚,人空候,屏风障后,唯香几缕;妃子门前,仅竹犹存。帘卷西风,怎堪寒语,炉对残香,何怜冷意。斑竹泪,藏多少悲辛事,残荷叶,已无人听雨音。杂草丛旁,当年戏曲场,流水桥头,如今结满霜。春色园里,留春不住,一朝春逝去;葬花冢前,落花难寻,一宵人烟泯。燕去燕回,已然是拜园枯木檐下残,花开花落,道不尽红绡香断枝上寒。几时梦里,还一续旧人满房;一朝秋至,终究是空逝年芳。
香消之日,寒风冷月齐泪,玉殒之时,香兰海棠齐折。游丝与软系皆无,轻喘同细语共绝。倩影尤在,还梦得月下花景,香魂已去,但见着落红满地。泪尽洒,恩已毕,为何还念世事;心已碎,情何去,总在夜里悲戚。叹故人,无情意,人去情薄;事无常,奈何天,景在人亡。
终叹得,魂无归处,荒冢残枝泣血痕;得人怨,茜纱垄土泪拭尘。落花时节,总易得一轮孤月;天边何处,终难觅几抔香土。
红楼梦里红楼影,飞红落处佳人逝。
曾倚阶前葬花处,可知今人葬侬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