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欲养成而亲不待时
古道 柔肠 夕阳
加油“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一则以喜,一则以悲。”
最怕赶不上
欣喜更欣慰的是老人家健在,有望“将以有为”,略尽“寸草心”;悲情更悲凉的是春晖转冬云、夕阳近黄昏,还有作儿女成功的步伐、节奏往往赶不上老人家老去的速度,莫名的常常“慢半拍”。父母百年终老了,子女成功的大半能给谁看?个中那怅望落日余晖兴叹的隐忧、遗憾的无奈、酸楚,点可通,说难尽。
用心眼放眼看人尴尬人难免尴尬事
往往还难免唏嘘,儿女小时候,不少人往往会势利的以父母是否成功来看待、对待他们的孩子,等到孩子成年以后,这些人又往往以儿女是否出息来看待、对待他们的父母。虽然在越发现实的人们中无可厚非,但是如果身为儿女,不幸沦为他们挑眉“白眼”的对象之一,难免也为双亲的尴尬境地而自己汗颜,还要由此“微笑”着提防那一不小心“逆流成河”的丝丝悲凉甚至悲伤。
父子挖地菜爱往者爱返
虽然未必就是我们自己有多孝顺多爱双亲,更可能是我们往往更爱和父母“在一起”享受那与日俱减的天伦之乐时、有能力孝敬老人家时的“自己或自我”。那又何妨呢?个中的温暖温馨常常伴我们一生,常常不经意的让我们莞尔一笑,感觉自己真正来过、活过。个人幸福的深度与温度重要的源泉之一就是其社会关系尤其是至亲天伦的谐和与温馨,哪怕仅仅为双亲更为了自己,该加油时还得尽心尽力,至于结果,“谋事在人成事在天”,随缘随喜吧!
善始善终心地即福田
“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正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存善念则“心地即福田”,“积善成德”则“神明备焉”,无关迷信与唯心,王阳明集毕生所学之大成于三字经“致良知”,至少我是真信服。人生的大博弈中,相信人性本善并与人为善,相对身心真正的幸福体验来讲是更优胜的策略,当然若以不轻易纵容甚至姑息养奸来修正“加持”,更有现实深意。如果对生、养、育自己的父母都不善始善终的感念、感戴、孝顺,这样的善良、善众经不起扪心自问,更不用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众善奉行”了。
冬日饮水为孝之道论心不论迹
只有、只要不忘父母在时我们的这一“人生有来处”,才能、就能更好的“知所去处”、走得也更远并不忘初心。自信我能懂得一张团圆桌上少几双筷子的那静水流深的酸楚心痛:十二年前后的六年间先后失去了母亲、兄长,好多所谓故事、事故都神马浮云了。其实,意识到什么貌似已经晚了迟了,恰恰就是较早的时候,“且珍惜且行”,少留遗憾也是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