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多读书”到“善写作”,还差着“写作式阅读”
关于写作,中国家长问得最多的问题,应该是“孩子读了那么多书,为何还是写不好作文?”
因为找不到靠谱的答案,不少人为了安慰自己,就默默接受了一个观念:“多读书”与“善写作”之间,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关系,阅读只是一个“美丽的谎言”而已。
事实果真如此吗?下结论之前,先来说说我自己的亲身感触。
我是一个悟性不高、学东西很慢的人。小时候打乒乓球、下象棋、练毛笔字,都曾达到痴迷的境界。但时至今日,在这三方面依然觉得自己连门没入。遇到稍微内行一点的人,便羞愧难当,从来不敢暴露自己“也练过很多年”的事实。
在学写作方面,依然如此。尽管高考时作文将近满分,尽管在大学里读了中文系,尽管毕业后写了十几年新闻稿,还总觉得自己连一个合格的作者都称不上(这真不是谦虚。那些年写过的诗歌和小说,现在回头看看,全都不堪卒读)。
学艺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一度养成了向内攻击的思维习惯:做不好,是因为自己不够勤奋。
直到后来教小孩子学写作,我才逐渐发现自己错得多么离谱——不是不够勤奋,而是压根儿就没学到核心技法。“学艺不得法,累死也白搭”,指的就是我这类人。
比如说,叙述一个事件,核心技法是“先阻碍后释放”(有起有落、一波三折);描述一个事物,核心技法是“化抽象为具象”(将“看不见的”写成“看得见的”)。在写作高手眼中,这属于常识性技法。而我,在之前十几年的码字生涯中,却几乎从未有意识地运用过。
当然,懂核心技法,未必就能学好写作。但若不懂,则只能永远徘徊在写作门外。
那么,核心技法从何而来?第一,靠自己悟;第二,靠高手指点。我呢,既缺悟性,又缺指点。写作、打球、下棋、练字,全靠自己瞎摸索。多年徒劳无功,实属自食苦果。
还好,我这个人虽很迟钝,但也不算是愚笨、僵化之人。
从自己充满挫败感的学艺经历中,我就后知后觉地悟出了一个道理:当你付出很多却做不好一件事时,既不要急于责备自己不够勤奋,也不要急于否定勤奋的作用,而应清醒反思自己是不是方法出错、陷入“低效勤奋”的泥潭了……
现在回到开头的问题——孩子读了那么多书,为何还是写不好作文?“多读书”和“善写作”之间,为何不能划等号?
我的答案是:不是因为孩子读书不够勤奋,也不是因为阅读是个“美丽的谎言”,而是因为孩子的阅读方法太低效。
前面说过,探索核心写作技法,需要悟性和指点。其实,还有第三条路可走——一流的写作技法,藏在文学大师的经典作品中。对于这类作品,只读情节是远远不够的。唯有逐字逐句精读,品出结构和细节的精妙之处,并像作者一样思考“为何这样写、而不那样写”,方可挖掘总结出写作规律。自己再动笔时,每次若能用其一二,写作水准自然会日益提升。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种以“作者视角”精读名著的方法,在写作教学领域其实已用得很普遍了,只不过名称各异,有批注式阅读、评析式阅读、鉴赏式阅读、拆解式阅读等叫法。知名写作教练舒明月所提的“写作式阅读”,明确、贴切,当属最佳。
开展写作式阅读,仍然需要勤奋:往往读到第二遍、第三遍,甚至第四遍、第五遍,方能达到“精、深、透”的境界。但这与盲目的多读快读相比,要高效不知多少倍了。
写作式阅读是个学写作的“笨方法”,并不适用于所有人——悟性极高的,不需如此下功夫;耐心不足的,恐怕难以读到第二遍。
但对那些像我一样普通而不缺耐心的人来说,从“多读书”到“善写作”,差的正是这个“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