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教学研究公众号【麦小丁】征集优质文章

“跟着名著学写作”教学设想和计划

2022-04-04  本文已影响0人  笨蜗牛

一、《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之一,就是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要言之,语文的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语文教育所获得的最具终身发展价值的人格修养与关键语文能力。语文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包括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应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个方面,是人格修养与关键语文能力的综合交融。

二、“读写能力”与“语文核心素养”

“读写能力”是四大核心素养的集体中体现。“读”是理解语言,“写”是在理解基础上的建构和运用,它不仅是在“知道”层面,而且也在“实践”层面。在“读写”中,学生的思维和书中的思维就会有一个化学反应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就是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发展的过程,更是提升思维品质的过程。在“读写”过程中,也包含审美鉴赏和创造的过程。比如读《骆驼祥子》,学生就会对自主地进行人物形象鉴赏,对书中传达的价值观进行审美,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也在读写过程中碰撞生成。在写作中,美丑的判断,其实就是文化的传承。由此观之,要达成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地,在教学中,抓好“读”和“写”两方面,无疑就是抓住了核心素养的肯綮。

三、“读”和“写”在语文教学中的问题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两翼,少了其中任何一个,语文教学就算是“重度残疾”。尽管如此,阅读和写作仍然是语文教学中的两座大山,这两座大山逃避不了,又搬不了,我们就是只有想办法爬过去。

既然要翻越这两座大山,首先就要认识这两座大山。

先说阅读。部编版教材实施以来,对阅读的要求更高了,最直观的就是硬性规定的读物增多了。但问题是,整本书阅读花费时间较长,大多数学生对整本书阅读的体验不多,又特别是所谓的大部头名著。其次,教师对于整本书阅读的把握,对整本书阅读教学课程的开发也需要提高,从这个角度兰说,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施就更难了。

关于写作,在教材上,每个单元都有训练侧重点,至于写作训练的体系感确实不强,课程标准和教材针对阅读和写作,都是“大而化之”,没有明确参考,具体可操作性不强。尽管如此,写作在试卷上占分比例是最大的。我们提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多读多练,以读促写,至于如何读,如何练,如何促,我们的学生也是不太明白的。“读”和“练”之间如何打通?这就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了。基于此,“跟着名著学写作”就是在探寻“以读促写”的密码了。

四、跟着名著学写作的可操作性

作文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写作文更是学生对生活经验的直接表达。所以,脱离生活的写作,不是愉悦的创造,反而是一种沉重的心灵负担。学生作文,分两个层次:一是编作文,自己在作文中沉不下去,因为作文中的“事”是一篇“死海”,二是写真生活,但学生在精准表达方面欠缺语言能力,就像是一片没有开发的海,虽然因为原生生物的存在,也仍然是生意盎然。作文教学的任务就是剔除编作文,让学生的作文原生态,更有“人”的生活气息。这就是学生写作能力的最近发展区。找一个支架,如何接近这个区域,我想,借助名著来走进这个区域,是不错的选择。

名著,无论是从语言文字的构建和运用,它都堪称典范。关键是名著有一个强大的语用“场”。这个“场”就是作文要素中的描写、修辞、人物、环境等方面的血肉联系,每一个方面不是孤立存在的,我们把这些要素放在“场”里去领悟,就会比它单独存在有更深的表现力。举个例子来说,这一段是《骆驼祥子》中的环境描写:

灰蒙蒙的天上透出些红色,地与远树显着更黑了。红色渐渐与灰色融调起来,有的地方成了灰紫的,有的地方特别的红,而大部分的天色是葡萄灰的。又待了一会儿,红中透出明亮的金黄来,各种颜色都露出些光。忽然,一切东西都变得非常清楚了。跟着,东方的早霞变成一片深红,头上的天显出蓝色。红霞碎开,金光一道一道的射出,横的是霞,直的是光,在天的东南角织成一部极伟大光华的蛛网:绿的田、树、野草,都由暗绿变为发光的翡翠。老松的干上染上了金红,飞鸟的翅儿闪起金光,一切的东西都带出笑意。

面对这段环境描写,我们首先不是去探讨它的写作技法,而是去探讨这段环境描写的背景。这是祥子大难不死顺回三匹骆驼后,见到的黎明之景。从表面上看,它就是黎明的天空,但是联系祥子的经历,我们就可以这样解读:

祥子虽然被抓了壮丁,但是终归还是逃出了魔爪;祥子的车虽然丢了,但捡回了三匹骆驼,有了再次买车的希望。黎明虽然是黑色的,但是它蕴含着希望。在描写上,作者用了很多颜色的词,大概分成三大类,一类是象征黑暗的,比如灰蒙蒙、更黑、灰色、葡萄灰、蓝色;一类是象征光明和希望的,比如红色、深红、金黄、金红、绿色、金光。第三类,就一个词“灰紫”。这无疑就是光明和黑暗交融的那么一种特殊状态,此时的祥子,丢了车,逃出兵乱,捡回骆驼,这种际遇难道不是像黎明吗?

这样解读,比单纯的写景技法分析,就更深刻,更贴近生活,

使得环境描写更有生命力,更有“场”的感觉,反过来,“场”就会加深对小说的理解。在语文教材单篇教学中,这种“场”的感觉就显得“小”了“浅”了。为了让这个“场”被学生理解得更深刻,我们还可以把这个“场”的效果做大,把后文祥子在暴风雨中的拉车的那段环境描写放在这里一起赏析,那么“环境描写”对学生“冲击力”就会更大。在这样的读中,自然就会滋生“写”,这时候的“写”就是由“读”的输入,到了“写”的输出,这个来回过程,当然是语言的建构过程、思维发展过程、审美鉴赏过程,甚至是文化传承过程了。

  把写作放在小说的“场”中,把写作技法分解溶于“场”来体悟,这样,既可以化整为零,也可以合零为整,双向来去自由,由此可见,跟着名著学写作是具有可操作性的。

五、跟着名著学写作的课堂特点

既然是跟着名著学写作,首先还是要阅读整本书,虽然整本书阅读有困难,但是我们可以想办法拿下,这是学习写作的前提。比如,在基本内容把握方面,课堂上可以设计竞答环节,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其次,跟着名著学习写作,还是要落实到具体的语段的学习中来。先把学习的语段放在整本书的“场”中理解透彻,然后再去探讨技法,熟悉技法之后,再在具体运用情景中去运用。

第三,跟着名著学写作,片段写作就尤为重要,只有通过写,才会检验自己的读是否懂了,透了。课堂上的片段写作,尽量让学生感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让他们觉得学了就有用,甚至有这些感觉:这个场面怎么这么有意思,这外貌描写怎么这么好玩。......这样,学生就有了兴趣,有了尝试,然后再把这种成功的体验广泛运用,这就是能力的提升了。

第四,跟着名著学写作,课堂设计不在于多,而在于好学好用更务实,所以,我采取的法子是“手电筒式”前进法,只要前路明亮一点点,我们就一起走一点点,至于作文训练的系统就显得不是那么重要的了,这个整本书的“场”难道不是系统吗,这更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系统啊。

六.跟着名著学写作的课程计划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