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追星是从《后来》开始的

我不爱出门,用现在的词来说,就是宅。
为此,家人,亲戚,不止一次两次的说我,内向,腼腆,金口难开......自小就反感别人这么说我。
然而事实上,我就是这样。
在老家那边,我们放假都会在亲戚家度过。如果没去,总感觉过得不够充实。
或许是性格的原因,而我从没这种感觉。
上初一之前的那个暑假,妈妈再三劝阻下,我终于和哥哥一起去了大姨家,老姑家,大姑家。
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录音机,磁带,明星。
大姨家,有个很大的录音机,西屋的床头堆满了各种各样的磁带,对于我来说,这可是个新鲜东西。
从那以后,我和哥哥就迷恋上了这些。他喜欢周华健。我喜欢张宇。
在这方面哥哥比我有天赋,他听三五遍就会哼唱,再熟悉几遍,歌词就能背下来。而我只是单纯的喜欢。
再后来,哥哥开始喜欢一些香港的歌手,喜欢宝丽金,那是他上高中以后的事了。
他说,班里很多人都迷恋beyond,那也是我第一次听说粤语这件事。
从此,我开始喜欢beyond,而不止我一个,是全班的人。
我们以最疯狂的姿态爱着这个乐队。
有人曾叫我黄二代(黄家驹二代),尽管自己唱的不怎么样,但还是会哼唱几首,而粤语,都是大家望尘莫及的。
我们甚至会趁英语老师出去的时候,把英语听力的磁带换成他们的。别说,那叫一个过瘾。
如果说,家驹是我第一个追的人,而接下来的这个,是刻骨铭心的。
我真正意义上的追星是从初二开始的。哥哥上高二。
还记得他带回去的第一盘磁带,是混合版的。而我只喜欢里边的一首歌《后来》。
第一次听到这首歌的感觉,干净,感动。
我开始问哥哥,这个人。后来逐渐在电视上注意到她。
爱上听歌,甚至疯狂。是从她开始的。也是从《后来》开始的。
于是,买录音机,买磁带,买海报,那是我初二一整年做的事。
认识小君是初二要结束的时候。
小君,比我高半头,长相精致,只是皮肤不太好。
他和我住上下村,小学有过几面之缘,但由于是不同的班级,没有过多的接触。
我们读初中的地方在乡里,而我们住在乡下,大约20里的路程。
周一开学,周末回家,都是坐村里唯一的6点钟那趟班车。天气暖和一点,就会骑自行车。
那周末放学后,我正骑着自行车往家赶,小君正好路过,由于之前认识,就搭伴一起回去了。
那一路我们聊了很多,那是我第一次和一个人说过最多的话。
自此,我开始把我的一些兴趣、平时的一些爱好什么的都告诉了他,他也一样。而唯一不用说的一件事,我们都喜欢刘若英。
奶茶需要细品,渐渐的,我们成了这样的人。不骄不躁。
如果按照闺蜜的说法来讲,他就是我的第一个。初三一整年直到高中三年的如影随形。都是这样走过来的。
我们一起吃饭,听歌,记歌词,在操场上散步,一起说她的故事......
我们有一样的记满歌词的日记本,贴同样的海报,同款的耳机。
而这些,相信也只能永远停留在中学时代里了。
高中毕业后,我们很少联系了,可唯一不变的是,在空间总能收到他的留言。
他说:“她又出新歌了,听听吧。”
他说:“最近怎么样,还在听她吗?”
......
最后一条留言,是大学毕业后,他说,“我去重庆工作了,可能没时间听她了。”
自毕业后,我也很少听她了。只是会偶尔,在公车上,地铁里,一个人的路上,会带上耳机。
“后来,我总算学会了如何去爱,可惜你早已远去,消失在人海,后来....”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