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李祝伟| L'ARTE DELLA LENTEZZA |
李祝伟| L’ARTE DELLA LENTEZZA |
缓慢的艺术
FONDAZIONE ZUCCHELLI
博洛尼亚 | BOLOGNA ARTEFIERA
2019.02.01/2019.02.04
《道德经》四十一章中有一段关于“道”的论述: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 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大音”是指音乐本身、音乐本源;“大象”是指形象本身、形象本源,都指向老子所说的世界本原—“道”也。“希声”,并不是指没有声音,而是指人们听不到声音,“听之不闻,名曰希”,“无形”并非指没有形状,而是指“视之不足见”。然而,简化并不意味着作品只能拥有一个句子的“重量”,恰相反的是,它的潜力是在可想象之中同时拥有实现最大化和最小化的可能——当它被观看的时候变得比任何语言都要清晰;当它被思考的时候变得比任何阐释都要更加精准与有效。艺术家李祝伟的作品就是将物质减法舍去物质间对话关系,让作品走向单独物质的更纯粹状态。
从李祝伟的作品中也可以看到意大利“ 贫穷艺术”与日本“物派”的影响,同时是二战结束后的艺术形式,却来自于东西方的不同文化,这种艺术形式的是一种与周围科技世界相区别,追求以最简单的方式达到诗意效果的艺术观念。这种对简易材料的回归,再度通过想象揭示规律和进程的做法,是对艺术家在工业化社会中自我行为的一种‘隐退’的方法,但绝不意味着否定社会,而是坚持一种道德主张:客观真实性之下的主观化感受,表现的是对于环境现象普遍的及个别的回忆。
李祝伟善于在同一种语言下,表达出不同的艺术方式,《画布》和《无题》这两件作品是这次展览的两件作品,在《画布》中李采用了一个亚麻的原色画布,将画布布面无规则的进行分割,创作。艺术家在画布本身形态上进行创作,从材料上对原有的物品制作减法,使作品远离了物质上的“意义”,这种“意义”是人们对艺术作品的“观念”,也是固有的心理审美经验,而艺术作品的“意义”是不断地推翻这样的审美经验,所以《画布》这件作品的冲击力,不在于单纯视觉上的冲击力,而是让人重新对材材质本身的思考,艺术想要达到真实或者说给人真实的感受,就需要离开表象的真实。
从印象派开始,艺术风格形态变迁速度太快,固有的“意义”被艺术家不断改写,到现代主义时期,杜尚的出现是对于过去艺术终结,却又是新的艺术的开始。到前卫艺术,后前卫艺术艺术家全部都在妄图成为个人的,美学,宗教的艺术家,而这一点是非常危险的,离开这样的社会结构以及主体性才是当代艺术这样不容易而开展的艺术“形态”。《无题》这样一件作品,是对这一意识的很好体现,艺术家在“无意识”中对着香皂咬了一口,在对物品的物质状态进行转变,本身就是一种脱离“意识”的一种创造,站在作品面前不需要对作品本身产生太多的回应,就像我们经常说的,只要物质被赋予形式以观念,什么都可以是艺术品。
在当代艺术作品越来越追求视觉冲击的时候,将艺术作品不断的简化让作品更易懂反而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美的学习不是一直增加,而是学习一种减法。美国著名学者米歇尔说“艺术品与人类经验中的所有其他物品一样都是时空结构,我们要去理解的是时空构造而不是贴上时间或空间的标签。‘时间’与‘空间’两个术语只有在相互抽象为独立的,用来界定物体属性的对立本质时才是比喻性的或不适当的。严格来说,这两个术语的用法是一种隐蔽的提喻,把整体减缩为部分。我们在任何时刻得到的印象并不能决定我们的经验,决定我们经验的是与我们的记忆与预测有关的印象,而李祝伟的作品就是将这样的关系简单,但是却在思考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形式是否足够完整。
在2019年由 FONDAZIONE ZUCCHELLI组织的 L’ARTE DELLA LENTEZZA,荣幸的和策展人Naldi和中国艺术家李祝伟进行了艺术交流,从而记录下这次展览的所见所闻,文中大部分观点属于本文作者个人观点,文字意义对于艺术作品本身就有一定的局限,进而本文尽力从客观角度陈述此次展览。
文\夏章峰
意大利博洛尼亚艺术教育
与管理学院研究生
参考文献
《意大利“贫穷艺术”与日本“物派”比较研究 》 黄笃 中央美术学院 2014
《形式的演绎 浅析意大利贫穷艺术的观念和审美》 童 鑫 意大利威尼斯美术学院
《时间新探——从伯格森“绵延”时间观出发》 王永顺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