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老师历史工作室

(12月19日)每日一题2020271与世界近现代自然进程和人文

2020-12-19  本文已影响0人  贝老师1978

(2019年高考全国卷2,12分)

参考答案:

一、把自然进程和人文进程分别解读得出结论

[示例一]

见解:自然进程要坚持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理由:第一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蒸汽时代,主要以无节制的开发煤炭为能源,促使全球人口剧增,同时加剧了环境污染;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电气时代,无节制地向大自然掠夺资源,破坏了生态环境,致使 1870~1900年间世界范围的饥荒和干旱发生;第三次科技革命,人类进入信息、生物、原子时代,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大肆毁林,恶化了生态环境,致使全球变暖威胁人类健康。

总之,人与自然的互动,应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才有利于人类的健康发展。

[示例二]

见解:人文进程体现全球治理体系的不合理性。

理由:19世纪中期西方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市场与原料,列强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法德两国为争夺欧洲霸权引发普法战争;19世纪末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20 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但加剧了列强间的矛盾,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1929 ~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引发了货币大战、关税大战、贸易大战,进而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冷战威胁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总之,近现代西方主宰下的世界,缺乏全球治理体系的公平正义性,不利于世界的整体发展。

[示例三]

见解:把人文进程中的“自20世纪50年代初电视”修改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或1955年至1991年的两级格局)

理由:在美苏冷战背景下,20 世纪50~70年代世界发展出现了新的经济政治不平衡性。资本主义世界出现黄金时期,欧共体建立,西欧、日本经济崛起,美国经济相对衰退,资本主义世界演变为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社会主义阵营瓦解,中国实力崛起1961年不结盟运动出现,标志着第三世界崛起,冲击着美苏两极格局,有利于世界多极化。

总之,增加“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更能体现20世纪的人文进程。

[示例四]

见解:在人文进程中应添加1917年十月革命。

理由: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它由无产阶级领导,以建立体现社会公正和平等的社会制度为目的。

十月革命成功地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解放斗争。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也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社会主义苏联迅速地实现了工业化,为世界反法西斯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二战之后,社会主义运动不断发展,苏联实力不断增强,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两极格局形成,对战后世界的政治,经济,国际关系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总之,在人文进程中增加“1917年俄国的十月革命”, 更能体现20世纪的人文进程。

[点评] 把自然进程和人文进程分别解读,得出结论,符合材料阅读的习惯,也能够比较容易得出命题者契合“科技创新与生态文明建设、国际关系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等问题进行命题设计的命题立意。而在试题设计允许对材料进行修改的说明下,对人文历史进程中的节点基于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储备进行修改增补,也是比较容易的。由上述视角形成见解,进行阐释说明,不仅符合主流认识,而且论据充分,较容易贴近参考答案,获得阅卷老师的认可。

二、把自然进程和人文进程相关联得出结论

[示例]

见解:自然进程与人文进程加速了全球化发展。

理由: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西方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列强对外殖民扩张,如英国1840年发动鸦片战争等,导致19世纪中期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西方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如1885年柏林会议召开瓜分非洲,导致20世纪初殖民体系最终形成;第三次科技革命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国际互联网的发展,进一步促使全球化深人发展。

总之,自然进程与人文进程的相互作用,共同促使世界联系成为一个整体。

三、站在作者审视历史的立场上提出见解,跳出材料反映的观点。

[示例]

见解:与传统史书相比,作者在认识历史中增加了人与自然互动的环境史角度。我赞成这一角度。

理由:作者在传统人文进程基础上,增加了自然进程这一认识历史的新角度。这一做法是有历史根据的。比如通过高中历史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自然地理环境在人类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例如,古希腊山多地少、临近大海的自然地理特征就对古希腊城邦民主政治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而中国平原广阔,适合农耕的土地少,这样的自然地理环境就容易形成集权政治。

总之,作者在书中增加了人与自然互动的环境史角度,丰富了历史认识的视角,有助于我们从更全面的角度分析与书写历史。

[点评]跳出仅仅对材料反映的观点和问题的分析评判,站在作者审视历史的立场上提出见解,不仅建立在考生对作者历史发展立场的认同基础上,而且也体现了考生的发散思维,体现考生的创新能力,从而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