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钢 精英日课

《成功公式》2:名画和名校:你与网络的关系

2018-12-19  本文已影响42人  b4c3eecc1b51
上一讲我们说到如果业务表现清晰可测,的确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成功。那如果业务表现没有那么清晰可测,是什么决定成功呢?答案是“网络”。

咱们说一个最极端的例子,艺术品。一件艺术品到底好不好,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完全没有客观的测量标准。那艺术家都是怎么成功的呢?

你可能听说过各种传闻和名人轶事。艺术的网络好像是一个谜。有的人奋斗一辈子也没摸到这个网络的门道,有的人一出道就成了主流 —— 而二者的“艺术水平”可能根本没区别。

咱们说说艺术网络的秘密。

1.名画“应该”值多少钱

业余欣赏者谈论艺术谈的都是艺术本身。美学啊,潮流啊,流派啊,天赋什么的。但是对圈内人来说,艺术品只有一个维度是最重要的,那就是价格。作品的所谓“内在”因素远远没有你想得那么重要,说得极端一点,它们在市场上都是虚的。

下面这幅画叫《戴金盔的男子》,曾经价值连城,因为它是伦勃朗的作品。人们在各种美术出版物里对它进行讲解和赞美,这是一幅艺术史上的名作。

然而1985年以后,《戴金盔的男子》的价格从天上掉到了地上,再也没人愿意谈论它了 —— 因为有专家证明,它其实伦勃朗的一个不知名的学生画的。

2005年,有人花一万美元买下了下面这幅叫做《救世主》的画。2017年他把这幅画拍卖了,成交价是4亿5千万美元。

因为这幅画在2011年被鉴定为是达·芬奇的作品。

我想请你好好看看上面那两幅画。画没有变。有多少天赋和技法,你欣赏它们这么美那么高明,统统都没有变,那价格怎么就有了这么大的变化呢?如果我现在再给你一幅画、不告诉你它是谁画的,你还敢说它*应该*值多少钱吗?

当然我们承认艺术是有门槛的,不可能什么画都卖一千万美元。但是你也得承认,艺术品的价值判断非常、非常主观。艺术品的价格不是由“好坏”、而是由艺术的“网络”决定的。

而这个网络到底怎么运作,连很多号称的“圈内人”都看不懂。巴拉巴西跟合作者通过一个很偶然的关系,竟然得以探测艺术网络的全貌。他们得到了从1980年到2016年间所有艺术品的交易和展出数据,其中包括14000个画廊和8000个博物馆,涉及到50万个画家,总共300万幅作品。

研究者可以从中分析,成名的画家都是怎么发迹的。

2.顶级网络的生意经

作为画家,你必须知道一点:你的画能卖多少钱,几乎完全取决于你曾经在哪些画廊和博物馆里卖过或者展出过作品。

研究者通过网络分析,能跟踪每一个画家的作品从一个画廊流转到下一个画廊,看看价格怎么变化。他们得到的关键结论是,想要成为超级明星,你的作品必须得在顶级的几个枢纽式的画廊和博物馆里出现过。

这些地方包括纽约的现代艺术博物馆、古根海姆画廊、高古轩画廊,欧洲的泰特美术馆、蓬皮杜中心和索菲亚皇后艺术中心等等。只要你的作品上过这几个地方,你就一定是超级明星,你就会一直在这些顶级场馆。如果没有,那你就一定不是超级明星。

而且请注意,顶级场馆和那些二流、三流场馆并不是一个升降级系统,不是说你拿了乙级联赛冠军就可以打中甲联赛,拿了中甲冠军就可以打中超。顶级和次级之间很少有交流。哪怕你就在古根海姆画廊附近的一个什么二流画廊展览,古根海姆通常看都不会看你。

现实是二三流画廊自己形成了一个个外围网络,这些网络几乎就是孤岛式的。通常的情况是你一旦进入,就会陷入这个孤岛网络中流转,你几乎不可能跳出去到一个高级网络。

那为什么顶级画廊要搞得这么封闭呢?这里面有个生意经。

艺术网络由画廊、博物馆、收藏家和艺术家这四个元素组成。如果有收藏家花100万美元买了你的画作,你就进入了这个网络。网络会确保你始终留在这里,从此你就只属于顶级画廊。

比如说,你的下一幅画作很差劲,放到画廊里很多天都没卖出去,你猜会怎么样?画廊绝对不会给你降价。你降价了,前面那个花100万的收藏家怎么办?惯用的做法是安排网络内的一个收藏家买下这幅画。收藏家圈子互相抬轿子,也要保证你的身价只升不降,这符合所有人的利益。

而且收藏家们会想办法捧你。他们会安排你的画作在顶级博物馆展出,或者干脆捐献一幅给博物馆,这样他手上你其他的作品都能升值。

艺术网络不是人情网也不是人脉网,而是个利益共同体。你的成功是这个网络给的。这是一个只进不出的系统,又怎么可能让人轻易进来呢?

3.怎样逆袭

这个规律是如此的明显,以至于巴拉巴西他们可以只看一个艺术家出道的前五场展览,就能准确预测他一辈子的成就。有些人可能是老师厉害,有些人是运气好,一出道就在顶级网络里。而如果前五场都在外围的画廊里流转,这个人就没什么大出息了。

那有没有一开始机会不好,从外围起步,通过个人奋斗到了顶级的呢?答案是非常少。50万个艺术家里,能从外围逆袭的只有227个人。巴拉巴西对这227个人非常感兴趣,追踪了他们的奋斗路径,发现他们有两个共同的特点。

第一,他们的动作都很快。想要逆袭,你必须在职业生涯的前10年内奋斗到一流画廊。

第二,他们完全知道网络的重要性。他们会不知疲倦地到世界各个地方的画廊转场,想方设法露面,跟各种圈内人交往,期待能碰到一个上升的机会。

身在外围,你得非常、非常着急才行。

**

业务表现容易测量的看业务表现,业务表现无法测量的看网络。这大概就是为什么武磊可以跟着徐根宝从乙级联赛开始打,而章子怡必须一出道就是《卧虎藏龙》 —— 张艺谋还告诉她,给再多钱也别去拍电视剧。

艺术网络要靠声望维持,而我们知道名校讲的也是声望。一个名校的毕业生,大学肯定希望他能找到一个好工作,不要砸了母校的牌子。那名校这个网络,是更像艺术网络呢?还是更像足球联赛呢?

4.名校对谁有用

上一讲我们说了,如果你的成绩正好压线,那上和不上重点高中,对你将来的高考成绩根本没有影响。好学校并没有给学生提供什么“名校加持”,学习成绩基本上是你自己的事。

那么就有人对大学也做了类似的研究。我们知道美国名校录取并不只看成绩,还要看课外文体活动和家庭背景之类,并不是一个像网球比赛那么公平的系统。那比如说有个学生,他的 SAT 成绩、他在高中的平时成绩的排名这两个是硬指标都很过硬,达到了哈佛的标准,他申请了哈佛大学,但是因为课外活动不行没有被录取。请问这会对他的前途有什么影响呢?

答案是没影响。只要硬指标达标,不管他上的是哈佛这样的名校,还是像东北大学这样比较一般的大学,平均而言,他将来毕业十年之后的收入水平其实是一样的。

所以人不是艺术品。如果你真行,你并不需要名校的加持。

那名校的意义在哪呢?我们知道名校能让人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名校还有高水平的校友网络。但是,现在这个研究似乎说明,那些东西的作用并不大?

这个研究还有细节。统计分析表明,名校加持对你没影响,需要两个前提。

第一个前提是你得确实申请了名校。这个学生的硬指标达标,而且他申请了哈佛,只是哈佛没录取他,这没关系,他将来还是能拿那么高的工资。敢申请,说明他认为他属于名校。但是如果根本就没申请,那就是眼界不够高,野心不够大。

所以巴拉巴西总结说,名校 = 成绩 + 野心。

第二个前提是你的家庭条件得说得过去。中产阶层的子女只要硬指标达标,最后上没上名校影响不大。名校加持最有用的,是黑人、墨西哥裔和来自家庭状况比较差的学生,尤其是那些家族里的第一个大学生。

说白了,上名校对眼界比较低的人最有用。

美国社会总体比较公平,三流大学和一流大学的毕业生在职场上的机会相差不是很大。包括现在中国一线城市的公司,其实也不怎么看重名校。现代职场是一个相当开放的网络。

网络对你没用,前提是你已经在这个网络之中。巴拉巴西本人的经历就很说明问题。他在冷战时代的罗马尼亚出生和长大,因为偶然的原因全家被驱逐到了匈牙利,在匈牙利又机缘巧合地认识了一个美国的物理教授,得以到美国留学。巴拉巴西现在是知名科学家,他说,我非常想说我能取得今天的成就都是个人努力的结果 —— 但是,我在罗马尼亚的同学之中有好几个人物理学的比我好,其中有人还拿了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的金牌,而我当年连参赛资格都没有。可是他们因为只能留在罗马尼亚,都没有取得任何科学成就。

| 由此得到

《成功公式》这本书总结的第一条定律是 ——

如果业务表现可测量,业务表现驱动成功;如果业务表现不可测量,则是网络驱动成功。

打网球和考高中,是业务表现充分可测的项目。艺术品是业务表现完全不可测的项目。大多数项目处在二者之间:表现和网络都起作用。

像名校这样,有时候网络看似不起作用,那可能只不过因为这个网络足够大,你身在其中而不自知。而如果网络很小,你又胸怀大志,那就一定要一开始就瞄准那个顶级网络!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