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石》教学反思

2017-11-21  本文已影响0人  红叶与蓝鲸的美好相遇

2017年11月20日(十月初三) 星期一 晴间多云

            《搭石》教学反思

      今天讲21课《搭石》,刘章的作品,是他有感于在城市中生活,看到人们挤公交车的粗鲁和狼狈,不由得怀念家乡的搭石,怀念家乡的小溪,怀念乡亲们互帮互助的恬静生活,有感而发,遂成文字。

      早上起床,自己先把课文美美地读了两遍,一条清清的小溪便在眼前展开画卷。看,溪流清澈,两岸绿树成荫,鲜花遍地,五六个村子散落在小溪两岸,如世外桃源一般。乡里乡亲们到河对岸走亲戚串门抑或赶集访友,会脱鞋挽裤,趟着清清的河水过去。入秋转凉,人们便自觉在溪道中放好搭石,保证出行畅通。你看,人们上工、下工,一行人走在搭石上,前脚搭着后脚,协调有序,脚下的踏踏声不绝于耳,好像为劳累一天的乡亲们送去舒缓的圆舞曲。大家一边拉着家常一边过溪,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好一幅美丽的乡村晚景。

  短短的一篇小文,用质朴的语言描绘出一幅意境隽永的画面,字里行间洋溢的浓郁的生活气息让我们身临其境。

    话搭石、摆搭石、走搭石、赞搭石,看得见的美和看不见的美都震撼着我们的心灵。乡亲们相亲相爱、默默奉献、时刻为他人着想的人性美强烈地感染者我们。

    孩子们怀着浓厚的兴趣感受着乡亲们之间质朴纯真的情感,都能有自己的体验。

    一个孩子提问了:“老师,课文里写的到底是小河还是小溪?为什么有时说河,有时说溪?比如: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我笑了,小家伙儿们现在读书越来越细致认真了,连这些字眼儿也抠上了。

    “河是由溪汇流而成的,但是两者的界限也不会太分明,有时溪和河可以通用。当溪流比较宽,溪水又比较多时,也可以叫小河,比如课文里描写的这条小溪也可以叫小河。溪水一般是清澈见底的,河水比较深,一般不见底。水流很多又很深时就不能叫溪了。比如,宽阔的黄河就不能叫黄溪。”

    我这样解释。孩子们满意地点点头,接受了。

    第二个问题又来了:“老师,为什么摆搭石的人是‘上了点年纪’的人?为什么不是年轻人或者特别老的?”

    “大家动动脑子想一想。”

    沉思了片刻:“是不是年轻人等着走路,顾不上?”孩子们是现代人的思维——什么时候年轻人都是忙忙碌碌的。

    “不一定。”

    “老人搬不动搭石了。”这个有道理。

    “小孩儿也搬不动。”对头!

      为什么偏偏是‘上了点年纪’的人?秘密在哪里?

    孩子们经过自己讨论、争辩,明白了:上了点年纪的人摆搭石有经验,比如能一眼看出哪块石头合适,比如能一下子就放到合适的位置上。而年轻人没经验,老年人搬不动。

      我提示让孩子们从这句话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准性。

      第三个问题是我的。当孩子们读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作理所当然的事。”说这是“尊老敬老”之美(跟上面的摆搭石的“为别人着想之美”和过河时的“谦让之美”交相辉映)。

      我对这个答案不满意。

      “这个词没有完全概括出乡亲们的人性之美。”

      那该是什么呢?孩子们眼中一片迷茫,不是尊老敬老又是什么?

      我提示:“不是说得不对,是说得不全面。”

……

      我又提示:“那假如是一个孩子过河呢?人们会怎么做?把孩子这个词换进去读一读。”

      “假如遇上孩子们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孩子过去,人们把这看作理所当然的事。”孩子们大声读。

      “假如是一个残疾人过河呢?”

      “假如遇上残疾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残疾人过去,人们把这看作理所当然的事。”声音更高了。

      “假如是一个病人过河呢?”

      “假如遇上病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病人过去,人们把这看作理所当然的事。”

      孩子们读得声音更亮了,并且开始嚷嚷:“老师,我知道了,是尊老爱幼之美!”

      “是帮助别人之美!”

      “是助人为乐之美!”

      “是相亲相爱之美!”

      最后我们选取了相亲相爱之美。至此,孩子们已经把握住了文章的灵魂。而这一咏三叹,在反复读中体会文章的含义,让我的课堂似乎也有了于永正老师的某些影子。

      真高兴!为自己,也为孩子们。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