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颗糖的故事(2)
2023-11-20 本文已影响0人
感恩遇见0331
同样是学生犯了错,同样用三颗糖,为什么收到的效果却不一样呢?
1.一个是有效沟通,一个是无效沟通
2.一个有自己的观察、调查和体察,一个只是自己的主观臆测
3.一个有真正的教育智慧和情怀,一个有热爱学生的真心,却缺少一点洞察人性的气场。
上次写了陶行知先生给学生三颗糖的故事,有位老师也写了自己给学生三颗糖的故事,我们再来品味一下。
有个学生没有请假就呆在家里没来上课。这位老师给孩子的妈妈、奶奶、前任班主任都打了电话,几番周折得到的理由是奶奶身体不好,他想在家陪奶奶。后来妈妈又说他的儿子没有来读书,是因为同学们欺负他。前后并不一致的理由并没有引起老师的疑惑,本着坚信孩子们是从来不会撒谎的信念,他还替孩子想了一个看似完美的理由:是不是孩子想陪着奶奶,而找了一个这样的借口让他的母亲不要担心他。
第二天孩子来了班上,我非常高兴,把他叫到办公室。我给了他一颗糖,告诉他:“老师首先表扬你有孝心,能够照顾奶奶。”孩子接过糖,低下头,并没有说话。接下来,我又给了他一颗糖,表扬他能够用善意的谎言打消妈妈的顾虑,是一个非常善良的孩子。孩子接住糖,依然一声不吭,头低的更低了。我知道我的猜测肯定没有错。接下来,我给了孩子第三个糖。我说:“你今天能够来读书,老师非常高兴,说明你热爱读书。”这回孩子接过糖,脸上逐渐露出了笑容。然后我跟他说,你可以去读书了,没有什么事了,他一脸不置信,接着领悟过来,转身就走了。在班上的时候呢,我也当做什么事都没有发生。那一天我感觉他非常的开心。虽然他并没有对我说什么,也并没有跟我承诺什么,但我相信他什么都懂。就这样,之后的每一天,他都能够准时进班读书。
我以为一切都步入正轨,我以为用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方法挽救了一个孩子。可是在这一周当中,他连续四个半天没有来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