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感悟,启发思考
于老师《卜算子·咏梅》课例思考(一)
文字:丹老师
于老师在这一节课中,将毛泽东写的《卜算子》和陆游写的《卜算子》对比着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创造,并且抓住毛泽东写的《卜算子》下面的一句话:“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来引导学生感悟两首词的不同韵味。
于老师说“读书切忌太慌忙,涵泳功夫兴味长”,指导学生读书要静静地读,静静地思考。抓住“反其意而用之”的“用”和“反其意”这两个关键词,引导学生理解了毛泽东的《咏梅》和陆游的《咏梅》意思是相反的。
1.读陆游词,感悟梅花
两位诗人笔下的梅花有什么不一样的。有的学生从“驿外断桥”中,看到了陆游笔下的梅花无依无靠。虽然梅花是“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的处境,甚至“零落成泥碾作尘”,但却依然“只有香如故”,这表达了一种骨气,也表达了一种无奈。从而引出“孤芳自赏”,这是一种傲骨。
有的孩子在课外资料中有所了解,有的孩子从注释中理解,在于老师的循循善诱下,引导学生体验了一番如此深度的思考。
2.对比陆游词,感悟毛泽东的《卜算子》
在理解了陆游词的意思后,与之对比,再体悟毛泽东笔下的《咏梅》,对照鲜明,相反相成,更耐人寻味。
在毛泽东的词中,从“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看出了梅花的坚强、无畏、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读出梅花的大度;从“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中看出,毛泽东好像把自己比成了那朵梅花,把山花比作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当自己的国家繁荣昌盛的时候,他就会在人民之中,十分地开心。
于老师在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的过程中,总是在寻找着最恰当的那个词语。学生说到:从最后几句可以看出梅花的大方。于老师马上引导:还有比“大方”更准确的词语吗?有学生马上想到了“大度”,这样的表述就更恰当一些了。
反思时刻:
在讲授《陀螺》一课时,文章最后在分析文中的“我”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当孩子们纷纷举手回答的时候,我便引导他们:知其然,必知其所以然。有的孩子说:我觉得文中的“我”是一个不甘人后的人,因为“我”从小就不愿看到自己的陀螺一战即败;也有的孩子说到:我觉得文中的“我”是一个非常有毅力的人,当“我”自己做陀螺的时候,挨多少责骂,仍不肯停手。几乎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学生做主的课堂,这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