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雅诗经古今情每天写1000字读书笔记

诗经34|伐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2018-02-04  本文已影响168人  七徽
小楷:至简从心

《诗经·小雅·伐木》

伐木丁丁(zhēng),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矧(shěn)伊人矣,不求友生?神之听之,终和且平!

伐木许许(hǔ),酾(shī)酒有藇(xù)。既有肥羜(zhù),以速诸父。宁适不来?微我弗顾!於粲洒扫,陈馈八簋(guǐ)。既有肥牡,以速诸舅。宁适不来?微我有咎。

伐木于阪,酾酒有衍。笾豆有践,兄弟无远!民之失德,乾糇(hóu)以愆。有酒湑(xǔ)我,无酒酤我。坎坎鼓我,蹲蹲舞我。迨我暇矣,饮此湑(xǔ)矣!

【简释】

1.丁(zhēng)丁:砍树的声音。2.嘤嘤:鸟叫的声音。3.矧(shěn):况且。4.许(hǔ)许:砍伐树木的声音。

5.酾酒:筛酒。酾(shī),过滤。有藇:即"藇藇",酒清澈透明的样子。藇(xù),甘美,或释为"溢貌"。

6.羜(zhù):小羊羔。7.速:邀请。8.於(wū):叹词。粲:光明、鲜明的样子。埽:同"扫"。

9.簋(guǐ):古时盛放食物用的圆形器皿。10.诸舅:异姓亲友。

11.有衍:即"衍衍",满溢的样子。12.笾(biān)豆:盛放食物用的两种器皿。践:陈列。

13.乾糇(hóu):干粮。愆(qiān):过错,过失。14.湑(xǔ):滤酒。15.酤:买酒。

16.坎坎:鼓声。17.蹲蹲:舞姿。迨(dài):等待。

图片来自网络

1.

曾经收到一个读书会的电子邀请函,上面写着“友声集”,这三个字很大,旁边有八个小字“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这句来自于 《诗经·小雅·伐木》第一章: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矧伊人矣,不求友生?神之听之,终和且平。”

本章大意为:伐木丁丁响,鸟儿嘤嘤唱。鸟儿出深谷,栖于高枝上。长鸣不停息,是求朋友意。看那小鸟儿,犹寻友啼声。我等况为人,无友怎么行?神灵请聆听,和乐且宁静。

《伐木》共三章,另外两章参考大意如下:

伐木呼呼响,滤酒味清纯。小羊好肥硕,请来众叔伯。倘若不能来,非我无诚意。房屋已打扫,摆上美佳肴。肥美公羊肉,只等舅辈到。或可不能来,不是我过失。

伐木斜山坡,滤酒味香醇。笾豆盛珍馐,兄弟莫疏远。人若失情意,饮食有不周。有酒我滤清,没酒买几升。咚咚鼓声鸣,翩翩舞姿轻。趁我有闲暇,大家把酒喝。

历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一首宴鄉诗,因“诗教”和“诗政”的传统,说此诗的创作背景是周宣王即位之初,立志复兴大业。而欲举大事,必先顺人心。王族辅政大臣为安定人心、消除隔阂,增进亲友情谊而作的诗篇。

故,《毛诗序》曰:“《伐木》,燕朋友故旧也。至天子至于庶人,未有不须友以成者。亲亲以睦,友贤不弃,不遗故旧,则民德归厚矣。”

另有说,作者很可能是召伯虎。召伯虎,又称召虎,史称召穆公,是周朝人物,相传遗物有“召公簋”,簋,音guǐ,古时盛放食物用的圆形器皿。

其所处历史背景是当时周厉王残暴,王宫被围攻,召虎把太子藏匿在家,而以自己的儿子替死。厉王死后,拥太子靖继位,即周宣王。周宣王时,淮夷不服,宣王命召虎领兵出征,平定淮夷。《诗经 ·大雅·江汉》有诗句:“江汉之浒,王命召虎。”指的就是此事。

小楷:至简从心

2.

《伐木》不是如题描述伐木的劳动细节,而是由伐木兴起,说到知音难觅,友情可贵。无论旧的相知,还是新的相识,都要相互关心和帮助,并且常来常往。

诗共三章,除首章外,都集中笔墨写宴饮场景。传统解经认为,是把宴饮当做建立和维持友情的重要方式。

现在一般读诗的人,很少细读最后两章,我也是,后两章很多字不认识,不查字典不会读,每次读都是猜大意,读读猜猜,一段时间以后第一章很熟,后两章依然很生疏,大致明白是讲宴会请客吃饭喝酒之类,不太想深究。

连猜带蒙,想象着后两章置办筵席的热闹场面:

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的;新酿好的酒清醇又甘美;碗碟排列得整整齐齐的;摆满了美味佳肴。

主人的心理还有点儿忐忑不安地,听他唱到:

我是诚心诚意地邀请你们,有同乡的长者,有同姓的叔伯,有异姓的诸舅,希望你们都光临。"宁适不来?微我顾弗!""宁适不来?微我有咎!"你们如果有事不能来,请不要说是我不顾念,也不要怪罪我招待不周呀。

《诗三百》,皆能弦歌之。《伐木》也不例外,它作为燕乐歌词,很动听。

开篇,"丁丁"的伐木声,和"嘤嘤"的鸟鸣声,令人仿佛置身于世外仙境。在这里,只有伐木之声,和悦耳的鸟鸣,在空旷的山谷里回荡。此章应该是独唱。

第二章,写人的活动,清洁打扫,摆酒摆肉,招待客人,是"求其友声"之具体表现。此章也应该是独唱。

第三章,依然是“伐木”一句起兴,与前两章呼应,应该是众人合唱,在咚咚的鼓声伴奏下,大家载歌载舞,一派和平景象,表达了宴会和睦欢乐的气氛。

至此,再重读《伐木》第一章,仿佛看到这样的画面:鸟儿飞出幽谷,飞向高高的枝头,嘤嘤鸣叫,以求友伴相知。鸟儿尚且如此,人岂能不懂知音的可贵,和友情的美好。

都说,求贤若渴,其实,求友也若渴,求贤友更若渴。此番热忱,贯穿《伐木》诗篇。清代黄中松在《诗疑辨证》中说:“细玩此诗,专言友声之不可求,字乃一篇大主脑。”

普通人皆求友若此,在上位的天子,更须勤勉,求得贤良之友,安邦定国,上下和睦团结。如此有德之明君,使四方百姓争相来依靠,国家必兴盛繁达,此之谓人和政必通。

依此,传统“诗政”“诗教”的经解,值得后世有志之士的研读,鉴往知来,以晓喻当世之意义。

3.

中国是个“诗教”的国度,这种诗性已经浸入中国人的骨子里,古人说过,至天子于庶人,未有不须友以成者。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经常被有志之士引用,也出现在领导人的外交辞令里。

1918年,毛泽东在第一师范的最后一年学习中,在长沙一家报纸上刊登了一个启事,内容为邀请有志于爱国工作的青年同他联系,该启事的最后一句是引用了《诗经》中的这句:“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后来在一篇文章里也引用了这句诗:“‘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我们正是处在这种时候。”

前总理温家宝在公开场合引用过的诗文,被变成一本书《温文尔雅》,里面也引用了“嘤其鸣矣,求其友声。”这句诗。

可见“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具有普世意义,简单的八个字,有着非凡的担当。

天子和国家需要志同道合的朋友,具体到每个人,也需要知音,需要意气相投的朋友。《论语》里,孔子曰: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而我,每次读到这首诗,总想起那次偶遇的读书会“友声集”,组织者定是个有心人。那里环境优雅,有清茶有甜点,有缓缓的音乐,有舒适的灯光。他在等候良朋贤友。

想这一生,谁还不是在寻找那个可以跟自己共鸣的人。区别是,有的人等到了,有的人尚未等到。


365天极限挑战训练营  第46篇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