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在何方
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90期“路”专题活动。
很久之前,我就在思考,人生的路到底应该怎么走的问题。其实,这是一个说起来有点庸俗的话题,但我相信,每个人在年轻的时候,都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年轻的时候,我们能给庸俗翻出多重花样,让无聊的事物也能在青春的身上熠熠生辉。而随着年龄增长,一切都变的尘埃落定之后,反而没有谈论自己人生的激情了,更容易对他人的命运津津乐道。
每个人所走的路,无非是个人性格、所属资源、机遇的结合体。资源也可看作环境,是造就这个人的,包括父母、教育等。机遇则是促进某个人刹那飞跃变迁的因素,可遇不可求。这三者相结合,实质就是人利用所属资源,适应或改造自己的性格,然后等待或争取机遇慢慢成长的过程。
这个过程的关键,一是个体对于自己资源的把握;二是个体对于自己个性的理解。比如,是否能够实现资源的变现或交换,是否能够把有限的资源作用最大化,是否能够争取到更多的资源,是否能够把逆境化作动力。是否能够对内向的性格做到接纳,然后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反向;是否能够看到自己性格中的缺点和不足,并加以改变。
前者主要解决的是人与社会、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处理得好,赢得世俗所谓的荣誉,如良好的人际关系、财富、地位等;后者,则解决的是人与自身的关系,处理得好,则身心协调发展,若否,则难免自我对抗、内耗、否定、攻击,总的来说,应当是一种疲惫的人生状态。
若从以上三个因素,性格、资源、机遇来看,每个人所走的路,大抵是不一样的。所以,我很早就觉得,人要寻找适合自己的路。但前人或者旁人所走的路,是否就与我们无关了?不是的,这些作为我们意识当中的一部分,本身就作为人所属资源当中的一部分,是可以作为借鉴和参考的。实际上,这些前人或旁人的路,要么来自现实当中活生生的人,要么就是历史书籍或纪实中的典型案例,这些本就属于我们所拥有的资源,成为我们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我的观点也俗套,我的灵感来源于历史和现实。我国从鸦片战争后开始,就主张学习西方,学习的对象也从西方的技术、文化再到体制,最终,却并没有完全解决我国存在的问题。学习欧洲革命,我国所建立的民主共和不过是为复辟的封建势力做嫁衣;学习苏联,我国虽然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但社会主义道路却任重而道远。最终,还是小平同志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逐渐走向现代化。
道路的不同,是因为国情的不同,犹如人之有不同性格与资源。治大国若烹小鲜,人的道路的寻找也与国家一样,但于每个人而言,其难度也不小。尤其是所拥有的资源多了或者是所在的环境变复杂了,人很容易变得迷惑。一个基本的路径先发现趋势,趋势就是将来可能的机遇;然后寻找资源,再充分利用资源,并使得个性与其发展路径基本一致,这里面难免要与人性做做斗争,然而这是不可缺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