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书单读书

读外国名著,该如何选译本?

2017-07-27  本文已影响2660人  鱼小哆

在读外国名著的时候,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困惑:哪个版本的译文更好?

大家都知道,当英语、法语、德语、日语等其他语种翻译成中文后,在中间起桥梁作用的译者非常重要,他不仅决定能否把原文如实地传达给读者,更是会决定读者的阅读体验。一些差的译本,不仅语言经不起推敲,甚至由于粗制滥造而改变了原义,影响了阅读。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该如何选择?

我的本科专业是英国文学,对英语国家作者的书了解得相对多一些,所以想以自己的经验做一下解答。


一、出版社

在外国文学领域,上海译文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译林出版社是传统老社,书的质量是有保障的。但也绝不是只要这几个社出的版本就一定好。

比如译林出版社出版的湖蓝色精装经典译林系列,暂且不说内容如何,纸张有一股臭味,读书时的书香变成了书臭,真是很可惜。译林的这一系列书,就是噱头在包装,却忽视了内在,这是不能选的。

说到包装,当我们想买一本外国名著,比如《大卫·科波菲尔》,我们可以在网上或书店看到很多个版本。

这时,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让包装和评论左右你的判断。对于经典名著来说,译者和出版社决定了书的质量,而包装是外在表现形式,不管外表多花哨,内在不行也是没用的。当然对于书来说,好的包装是锦上添花,但若是仅因包装而忽视了阅读,便是丢了西瓜捡芝麻了。

现在有很多出版商重新找译者翻译,再换上精美的、时尚的封面,用营销造势,确实能引发大规模购买行为。我也曾跟风买过几本封面很浪漫、唯美的名著系列,但拿回来读完,经过对比,才发现译文质量实在不怎么样,之后我就不太会受包装影响了。

当然,也不排除个别出版社重新包装之后的版本更好、翻译也进行了增删和润色,这种书也是可以入手的。在决定要不要买之前,可以先看看知乎和豆瓣对译者的评价,再来决定是否买新版不迟。

如果拿不定主意,当然选择这几个传统大社是最保险的。

人民文学的名著名译系列,丑是丑了点,好在内容还是不错的。不过缺点是年代久了,排版和纸张都比较糟糕,版面太满,看着累,所以不是很建议买。

商务印书馆的那一系列汉译名著,封面都是白色,仅以腰封和封底区分作品类型为哲学、文学、自然科学等,也是非常经典的套系书。这套书排版还不错,可以收藏。

这些套系书之所以经久不衰,自有它的道理。

内容好才是真的好,要牢记这一点。

二、译者

说完出版社,再来谈谈译者。

如果只认这几个出版社,以为只要买了这几个社的,必没有问题,也不是万无一失的。

比如上海译文出版的毛姆系列选集,傅惟慈译的《月亮与六便士》堪称经典,无人超越。但同属一个系列中的《刀锋》,翻译得就很不流畅。

我最近正在读《刀锋》。我对比了上海译文出版社和浙江文艺出版社的两个版本:上海译文出版社的译者是周煦良,浙江文艺出版社的译者是林步升。

上海译文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林步升的译文很流畅,不仅将口语化表达得很好,而且文采斐然。

相比之下,周煦良的译文就略显干瘪,对英文长句和从句的处理度不够,导致翻译腔很浓,读起来不知所云。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浅见和感受,不代表其他人。对于文风,也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有人可能更喜欢周熙良的风格,有人更喜欢林步升的风格。

好与不好的标准就是,你喜不喜欢,你能不能读进去。

对于《刀锋》来说,我更能读进去林步升的版本。

在此举几个例子:

1.

雨依旧下个不停,我们认为不去看汉普顿宫那些华贵建筑,甚至伊丽莎白女王的床,伊莎贝儿也可以活下去,所以就坐车子回到伦敦。(周煦良译)

外头的雨依旧下个不停,我们决定直接开车回伦敦,毕竟伊莎贝尔不看汉普顿宫和伊丽莎白女王寝宫也不会有什么损失。(林步升译)

在周的译文中,“雨下个不停”是个状语,描述当时的状态,“坐车回到伦敦”放到最后,句子略长。

在林的译文中,将“开车回伦敦”提前,与“外头的雨依旧下个不停”形成暗中因果,接下来再说伊莎贝尔。

英文多长句,注重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而中文多短句,在翻译的时候,需要将英文拆分,以符合中文表达习惯。

2.

“这是一个曾经沧海的人的经验体会。我在爱情上碰了钉子,感到痛苦时,就立刻去搭上一只大海轮。”(周煦良译)

“算是吧,以前经历太多风风雨雨了。我只要陷入单恋的痛苦,就会立刻去搭邮轮出海。”(林步升译)

在这句中,林步升用口语化的语言表述,因为文中的场景正是对话。试想一下,你会在说话时文绉绉的吗?听起来,虽然林的译文略显肤浅,但它恰恰是表现了当时对话者的状态呀。

在全书开篇的《奥义书》的翻译中,我还是更喜欢林步升的翻译:

一把刀的缝纫很不容易越过;因此智者说得救之道是困难的。(周煦良译)

剃刀边缘无比锋利,欲通过者无不艰辛;是故智者常言,救赎之道难行。(林步升译)

如果说在正文中,林的风格是简单易懂,那么在这句翻译中,还是凸显了他的中文功底。可浅可深,我觉得这是翻译的精妙之处。

再来看看全文第一段:

我以前写小说从没有像写这一本更感到惶惑过。我叫它做小说,只是因为除了小说之外,想不出能叫它做什么。故事是几乎没有可述的,结局既不是死,也不是结婚。死是一切的了结,所以是一个故事的总收场,但是,用结婚来结束也很合适;那些世俗的所谓大团圆,自命风雅的人也犯不着加以鄙弃。普通人有一种本能,总相信这么一来,一切该交代的都交代了。(周煦良译)

我以前动笔写小说时,从未像这回这般焦虑。我之所以称其为小说,纯粹因为不晓得还能怎么归类,既没有什么故事可说,又非以死亡或婚姻作结。死亡终结一切,因此常用来结束故事。但以婚姻作结也十分妥切,凡是通情达理之人,都懂得避免揶揄公认的圆满结局。一般人仰赖天生直觉,认为既然结了婚,故事便可画上句点。(林步升译)

还是和第一个例子一样的问题。周的译文是把句意表达了出来,但句子与句子之间逻辑关系不是很强,这就让人读起来很费力,但林的译文是流畅通顺的,你可以跟着它不知不觉就读了下来。

如果看到前面一段,我相信很多人都没有勇气继续读下去了。

这是因为毛姆写的书不好看吗?当然不是。林步升能将毛姆的文字表现得栩栩如生,读着就如流水般畅快,但如果你读了周煦良的版本,读起来可能就没有那么顺畅。

所以,选好译者,也是选外国名著的关键。

当然,我在这对比两个版本孰优孰劣,真是有种班门弄斧的感觉,毕竟如果让我翻译,我会译得更差,差到令人发指。所以我只是以一个读者的角度去分析译文给我的感觉,绝没有诋毁或批评任何一位译者的意思。

周熙良是著名英国文学翻译家、教授、诗人、作家,也是个翻译大家。但只论《刀锋》这本书,拙以为林步升的译文更胜一筹。当然,网上也有很多人对周熙良的译本进行了高度评价,所以以上只是我的个人意见,只能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一般来说,一些版本比较老的译者,都是经得住时间考验的,但周熙良这个确实有点意外。

几十年前的中国,还是有一大批翻译家的,他们可能穷尽毕生精力进行翻译事业,比如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朱生豪,比如翻译《约翰·克利斯多夫》的傅雷。

但现在,如果有人想靠翻译谋生,基本是会被饿死的。我们这个社会并没有给译者足够的尊重。他们拿着千字几十块的稿酬,实在难以维持生计。这也是现如今的引进书籍翻译质量比较差的原因所在。

我们总不能让一个译者花半年时间翻译一本书,扣税后拿到5000块钱。

这也是大部分人对外国名著敬而远之的原因。我们都知道在浩瀚的文学史中,外国文学名著如一颗颗璀璨的星,每一本都是大师级巨著,都凝聚了作者多年甚至毕生的心血。

可是,我们读不进去。

在读外国名著的时候,总有这种感觉:这本书里说的是人话吗?字我都认识,可作者想说啥?绕来绕去,把我绕晕啦。

然后,大多数状态就是,我们从图书馆把它借回来,或者给它买回来,打算集中精力攻克这部大书,却最后不得不束之高阁。

这是大多数外国名著的命运。

可是,外国名著写的真的那么枯燥无味吗?

当然不是。但凡一个优秀的作家,他的最关键的能力就是文字能引起读者共鸣,更何况是名垂青史的大作家呢?

但可惜的是,很多名著的中译文并没有传达出原著的信息,糟糕的译文影响了读者的阅读体验,让读者无法继续读下去。

所以,我们在选择外国名著的时候,既要看出版社,也要看译者。

三、关注书评网站

说了这么多,你可能会说:谁不知道看出版社和译者啊?关键是谁知道哪个译者好啊?你这说不是跟没说一样么?

这时,就需要你在一次筛选的基础上进行二次筛选了。而获取信息的途径就是各大读书网站和交流群。

像豆瓣、知乎这种文青聚集的网站,大家都乐于分享关于书籍的看法和心得。当决定想看一本书时,不妨去看看大家的评价。

实在不建议去当当或京东看,你会发现通篇的“这个商品很好,下次还来买”这种托儿,毫无参考价值。

关于图书销售网站,看看亚马逊吧,那里的评论还是没有水分的,能反应真实评价。

四、哈哈,关注我

我会不定期在这里分享我的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等,也会推荐一些好书,欢迎大家关注,共同学习和进步。

关于如何挑选外国名著,就先写到这儿吧。以后我会依次将我读过的外国名著译本分享出来,把我认为好的版本告诉大家,也会分享一些选书和看书的心得,让大家再看外国名著的时候,不再敬而远之,也能发现外国名著的美。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