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欧洲史
今天我为大家分享的这本书叫做“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听名字似乎和“感动心灵的100个故事",以及“不可不知的生活常识”这类书一样,外强中干,噱头很大,质量一般。然而这本书却出自大师手笔,也是澳洲学生的教材。本书的作者是约翰·赫斯特(John Hirst),澳大利亚与英联邦的社会暨政治历史学家、欧洲史专家。而本书也是他个人的史学代表作。现任墨尔本的拉筹伯大学(La Trobe University)历史系教授。译者席玉苹,台湾翻译家,四度获得梁实秋文学奖译文、译诗奖。
![](https://img.haomeiwen.com/i1163722/1cd4b80445a51bb0.jpeg)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打破了常规历史书的时间顺序与事件罗列,而是按照逻辑向我们娓娓道来欧洲的历史。赫斯特在该书的引言中写道:“本书的内容原本是授课用的讲义,目的是让澳大利亚的大学生对欧洲历史有个初步的认识……我的做法是先为学生很快地做个概论,再回头补充细节。”作者用前两章简要勾勒出欧洲的完整历史;接下来的六章,各取一个特定主题延伸,补充而又完善前面所述的历史。由整而分,分又化整,旨在告诉我们今天的欧洲成为“第一”的根本原因。
作者说:“所有故事都有情节:开头、中间、结局。以这个定义来看,文明并不是一个故事。如果我们认为文明的演变必然有起伏跌宕,我们就会被其中的故事性吸引,虽然它迟早会走到结局。我的目的是从中找出欧洲文明的基本元素,看这些元素如何透过时间重新组合,从古旧中形塑出新的样貌;看旧有的东西如何屹立不摇、风云再现。”就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回到那个古老、神秘又浪漫的时代。
作者开篇写道欧洲是个混合体,在其文明发端之初,它的组成元素有三:1.古希腊和罗马文化。2.基督教。3。入侵罗马帝国的日耳曼蛮族的战士文化。而这三个元素也一直贯穿于整个欧洲史。
![](https://img.haomeiwen.com/i1163722/47405842acb43841.jpg)
首先,让我们先简要了解一下历史发展:在大约2500年前欧洲这片荒土之上,唯一的文明就是希腊。古希腊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是一些独立的“城邦”,城邦里面哲学,艺术,文学,数学,科学,医学,甚至政治都十分文明。后来罗马人慢慢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帝国,连希腊和希腊所有的殖民地都在它的疆域范围之内。可是罗马人却心甘情愿地学习希腊文化,除了法律,他们也承认希腊人比他们高明。因此,当我们谈到罗马帝国之时,常形容它是“希腊罗马风格”,罗马人也乐见这样的发展。
公元1世纪基督教在巴勒斯坦诞生,巴勒斯坦是当时罗马帝国的一个偏远省份。起先基督教作为一种新宗教,基督徒被罗马人认为是颠覆分子,遭到迫害。可是在公元313年奇迹发生了,君士坦丁大帝成为了一名基督教徒,五十年后,另一位信奉基督教的君主更禁止异教,独尊基督教为国教。至此三个元素的第一个连结发生了,罗马帝国变成了基督教的天下。这时候的教会已经有了完整的层级组织:神父,主教,大主教。在公元400年之后原本住在北方边界处的日耳曼蛮族大举入侵,到了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已经被他们毁灭。罗马帝国灭亡后,教会幸存下来,俨然一个独立政府。教皇和罗马帝王的角色平起平坐,第二个连结也由此产生:教会变成了罗马人的教会。
基督教并没有自订一套教育体制,在基督教会下令将这套信仰制度化之初,非常仰赖熟谙希腊罗马传统的高级知识分子的协助。基督教会保存了希腊罗马学者的著作并善加利用,罗马帝国崩灭后,希腊和罗马的学术却因为教会也被保存了下来。这是第三个连结:基督教会将希腊和罗马的智识成就保存下来。
日耳曼蛮族侵犯罗马帝国的时候并没有摧毁它的意图,目的只在于攻城略地,安家落户,随着占领了越来越多的土地,并且这些土地上的人口也由他们治理,但是他们只会打仗却不懂治理,很快就被基督主教们说服成为了基督徒,这就是最后一个连结:日耳曼蛮族支持基督教。
总而言之:日耳曼蛮族支持罗马基督教会,而罗马基督教会又将古希腊罗马学术保存了下来。三个截然不同的元素结合在一起必然会有融合和妥协:日耳曼蛮族变成基督教骑士,战斗被赋予了一种新的道德意涵。古希腊罗马的哲学思维,学术知识又被征去服侍、支持基督教。而教会,就居于这个怪异的结盟体之间运筹帷幄,努力维系这个体制于不坠。
![](https://img.haomeiwen.com/i1163722/ef6dc06cad27c60c.jpeg)
这样的结盟从公元476年罗马帝国覆灭到1400年左右,维持了近千年之久。历史学家称这段时期为中古时期,或者中世纪。以这种观点来看欧洲历史可分为:古典时期,中世纪,近代。
![](https://img.haomeiwen.com/i1163722/2773a05fb431b055.png)
公元1400年,这个混合体开始分崩离析。为什么我们说古希腊罗马时期为古典时期,古典此处意味着经典,最优,古典世界已臻于完美的巅峰。很长时间以来,人们一直相信,古人在文学、艺术、哲学、和科学方面的成就一直无人超越。未来也无可超越,对古典的极力尊崇导致人们开始向后看齐,意图将欧洲这个混合体的某个部分独立分离出来。换句话说,人们想把结盟在一起的三个元素独立出来,回到其最开始没受其他元素影响的样子,由此导致了一系列的改革和运动。
15世纪的文艺复兴常被描述为古希腊罗马学术的发现或再发现,着眼的是古希腊和罗马的智识成就,从裸体作品到罪恶的赤身露体再回归裸体作品,可以代表古典时期到中世纪再到近代的意涵演变,而这正是文艺复兴对它本身的理解。文艺复兴的结果是,身处于某种文化和传统的人,靠着思想让自己迈入另一种文化和传统。一旦跨过这条分界线,你就永远不一样了。任何东西都不再是不变的。
16世纪的宗教改革则是频频回顾罗马教廷承袭罗马习性之前的基督教会。在中世纪,大部分的神父、主教和大主教加入教会,并不是因为宗教情怀或特别虔诚;他们加入教会,是因为它是当时最庞大也最有钱的组织。在这样的形势下,一个修士,马丁路德把圣经翻译成德语,并依靠印刷术,使得人人都能阅读、成为自己得救的主人。从而开始了宗教改革运动,是以《圣经》的训示和教诲为据,对罗马教廷进行改革,它希望重塑早年的教会生活。宗教改革所带来的信息是:基督教并不是罗马人的宗教。
当17世纪,科学家推翻了希腊的宇宙说,欧洲文化开始从“回顾”演变为“前瞻”,相信进步,是科学革命的结果。人们借由理性思索出整个自然体系的运作后,更想把这份理性用于人类生活,促使了18世纪的启蒙运动,目的是发挥理性,将它运用在政府、道德观念、神学和社会的改造上。启蒙运动的信息是:宗教是迷信。因此尽管宗教是欧洲文明的核心,现在也不得不靠边站,由理性取而代之。跟着理性和科学走,未来就有进步。
而对于最后一个元素,日耳曼蛮族文化,德国人希望知道,早期日耳曼民族在跟文明、罗马以及天主教会混合之前是什么模样。他们想把日耳曼民族从这个组合当中抽离出来。这就是18世纪末期至19世纪初叶,浪漫主义运动。这场运动延烧整个欧洲,但尤以德意志地区为烈。浪漫主义运动催生了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这个观念在当今世界里依然是一股强大的力量。
浪漫主义崇尚情感、文化、民族主义和自由解放,而与它相对的则是理性、科学和进步。至此,曾经贵为中世纪文明中心的教会,现在是一片空白。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启蒙运动、浪漫主义运动,各以不同方式削减了教会的权威。
![](https://img.haomeiwen.com/i1163722/623bae1b38a6bdda.png)
一边是科学和进步,一边是感情和解放,这两股孪生力量迄今依然强劲,有时彼此强化,有时相互对立。被分裂、被撕扯、被困惑,是欧洲的宿命。其他的文明只有单一传统,不是这种具有三重元素的大拼盘,欧洲在道德和智识生活上一直受到煎熬,困扰和瓦解。
有很长一段时间,中国文明要比欧洲文明进步,欧洲的印刷术、造纸术、火药、罗盘针和运河的水闸,皆是直接间接从中国传来。然而,世上第一波稳健的经济发展首度发生在欧洲,工业革命继之而起。而其他代表现代的标记,如代议政体和人权观念,也是发轫于欧洲,这又是为什么呢?第一:不是所有东西都归国王所有,这是欧洲自由和繁荣的基石。而亚洲国家的统治者比较独裁。欧洲君主在这个群雄环伺的微妙均衡局面下,不得不重视经济发展和新兴科技,也比较不会施行暴政,纵情声色,而这样的场景在亚洲君主中屡见不鲜。第二:权力分散、遗产多元。在中国,权力是极其明确地集中在皇帝手里,以儒家为尊的精英文化对军权统治也支持有加。反观欧洲,权利不但分散,精英文化也是个大拼盘,欧洲社会的开放则是源远流长。近代欧洲在经济上爆发力十足,智识生活百家争鸣,皆是基于一个事实:不管是好是坏,从来没有一个单一强权掌控过它、形塑过它。那么这样一个欧洲,到底是跑了第一?还是怪物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