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意挑衅
觉察日记,可以通过框架来进行记录与反思,能够关己也能够达人,是一种不错的记录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在教育活动中,用心观察,并根据框架进行思考,可以快速找到积极应对的解决办法。这个方法可以尝试一下。
1.发生了什么事情?当时的情境是怎样的?
课间操时间,大家都在做操,小杰(化名)边做边离开队伍,到旁边一个同学面前,做着一些挑衅的动作。我用语言制止他。过了一会儿,他又抱着后面的同学。
2.当时的感觉和情绪是什么?
我觉得我很生气。
3.分析导致情绪产生的思想和诠释(能否理解为是自我剖析?)。
课间操是锻炼身体的时间,小杰自己不好好锻炼,还影响别人,屡教不改。老师刚刚提醒,马上再范。学生出现问题,我能及时发现,并第一时间作了提醒,及时制止他错误的行为。而且我已经明确的告诉他,那样是不对的,应该怎么做?只是没有对他进行惩戒。没想到,还过不了一分钟,他又犯了类似的错误。没有半点纪律性。想到这,有点恨铁不成钢之感。
另一方面,感觉教育的无效,权威感的缺失。我给他的指令是明确的,他应该能够接受得到。但他并没有听,而是做着跟原来一样的错误的事情。自己没认真,还影响着别人。而且这是公共的场合,他并不代表自己,而是代表整个班级的形象。这样的行为,让我感觉到刚才对他教育的无效。刚说,马上范,根本没把我的话钻进耳朵里,没放在心上。这让我感觉自己权威感的缺失。
4.我的需要是什么?我这个需求是否可以在不改变对方的情况下得到满足?
我的需要是学生集合的时候,能够有集体意识,让干什么就干什么。特别不要去影响到别人。我这个需求,对方如果不改变,是否能够满足?感觉似乎不能,但可以换种方式。
5、我的建设性想法是什么?建设性行动是什么?
小杰跟其他同学不同,他是一个特殊的孩子,自我管理能力偏差。很多道理他都懂,但在现场,很多时候他难以控制。所以他的一些行为,一般不是挑衅老师,而是他自己没办法管理自己。除了适当的思想工作,及时的提醒,及时的纠正,都是很有必要的。暂时不能改变他时,尽量让自己的情绪平和一点,只有情绪平和,才能不被他的行为所激怒,不因他的行为而自我怀疑,才能够对他更好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