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读懂文学的27堂课》4/5
S1E04:《凡格局方正者,必为十四行诗》
形式的意义
第一课里,作者提到文学世界里,没有什么是绝对的,紧接着却在第四课里打脸?之所以会用到这个词语,是因为作者想要突出对于一首十四行诗来说,形式的重要性。
什么是十四行诗?作者给予了一种极其简单的判断原则:正方形的诗!!
一个普通读者,往往会质疑:读诗形式真的重要吗?只要语言优美、意境突出、耐人寻味不就好了吗,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又有什么关系?作者也坦言,“一首诗歌要迷人的方法有很多,可以靠鲜明的意向、巧妙的文字游戏、深刻的中心思想、音乐的抑扬顿挫……”那为什么还要讲究形式呢?因为这正是十四行诗歌的魅力。十四行诗包含了两层意思,两层息息相关的意思。十四行诗通常可以对折成两个部分,前半部分八行,后半部分六行,要在十四行内容里表达完整的两个意思,很是巧妙。形式并不是让诗体变得教条和呆板,而是让诗歌更为巧妙。任何文体都有技巧和规律,十四行诗也不列外
而内容方面:作者提到在读诗的时候,常常被忽略的一点—这首诗有几句话?“一首诗里,诗行和诗段不可或缺,但是一首好诗基本的意义单位仍旧是句子。”诗歌本身虽小,但需要的张力却很强,这正是诗歌的美感之一。“十四行诗虽然短,但是完美,所以比写长诗更费劲。既然诗人千锤百炼才写成,我们理解当下要下一番功夫去读,而既然要读,就应该要读个透彻,否则既愧对诗人也愧对自己。
对于十四行诗较为模式的我们,要理解诗歌的形式和意境,有一种很熟悉的文体—宋词。宋词也分上下阕,同样注意韵律。千百年来,为什么古今中外诗歌创造都留心于形式?想象中国诗歌起源诗经就知道,最早的诗歌是传唱的。任何一种文学都有它的体裁,因为形式自有其意境之美。而这正是文学的奥妙。
推荐阅读《小词大雅—叶嘉莹说词的修养与境界》、《人间词话》、《蒋勋说宋词》
S1E05:《这个,我好像在哪里见过》
世界上只有一个故事,所以需要要目的的阅读
关键字:世上只有一个故事、互文性
第五堂课讲述了一个重要的文学技巧,也是全书重要的一课。
文学教授就像孙悟空拥有火眼金睛,他们能很容易透过文字看到隐藏的另一个故事。作者认为这种辨认模式更多的是需要后天的培养。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每一本书知道看哪里,该怎么看,很重要。
作者以《逃兵追击令》为例子,说明。
1.一个参考而来的故事同样可以很吸引人。
即便是参考也是能让故事原创性很足。作者借鉴其他文学典故自有道理(随后说),其次作者赋予了典故新寓意。为何不同作者借鉴同一个典故会有不同的效果,因为文学创作中大部分故事不是凭空捏造,通常作者写的除了故事还是童年经历、读书笔记、电影片段等。就连村上说过,写小说准备素材就像在抽屉里放入的小纸条。总之内心深处的点点滴滴都是素材。
2.世界上只有一则故事
“一部文学作品就是一座纪念碑,每当新作品问世,世界上又多了一座纪念碑,,从而改变现存纪念碑的排列顺序”诗人艾略特。
既然文学作品都只是再生,那为什么不容易发现?1.读的不够多。2。并不是所有作品的相似都是明目张胆的直接了当。
3.如果世界上只有一则故事,我们为什么还要不停的读?
这涉及到一个专有名词,“互文性”!!这是作者和读者间有趣的魔术游戏,当我们从《逃兵追缉令》中发现了《爱丽丝梦游仙境》从《狮子王》中国看到了《哈姆雷特》你就会对文章越敏感,读起来越深动。
在读这一章的时候,我正好看了电影《第三十六个故事》,而在这前几天又刚巧在看书籍《看不见的城市》。又刚刚巧合的是,这两者之间,我发现了互文性。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讲的是马可波罗和可汗的对话,马可像可汗描述他在旅途中经过的城市。而电影《第三十六个故事》中,桂纶镁坐在朵儿的咖啡馆,听客人说他旅途中的35个城市和城市的故事。而相同的是,这些城市都是非现实的。因为朵儿的咖啡馆,台北也有了故事,成了第三十六个城市和故事。
推荐阅读:电影《狮子王》和《哈姆雷特》、电影《第三十六个故事》和《看不见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