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游日记——2011年春节.涠洲岛一日(二)
还好,很快,导游就打电话过来了,让我们原地等待,车很快来了。
原来塌车的不是我们一家,还有好几家人,都在车上见过,这下总算少了点内疚感。
订票时旅行社的工作人员就告诉过我们,午餐的饭只能管饱,不能管吃好的。虽然事先有了思想准备,但当我们看见那8菜一汤时,还是有点忍俊不禁:一个清蒸鱼,那鱼个头很小,看上去好像海边随地捡的一样,其他全是素菜,连油好像都没有用的那种素得不能再素的菜,呵呵。结果,大师兄居然破天荒吃了三碗饭,我吃了几口炒的粉丝,不知道怎么回事,全是鱼腥味,我们三个都没碰那鱼。吃完饭离开时,发现,所有桌子上的菜几乎都是全扫光的,只有我们这桌还留着3条鱼和一盘炒榨菜丝。
因为车上有2点半回程的游客,导游和车要走,留下来的自由活动。
于是,我们去了海边,也是一个景区,因为没有导游,也没找人问,不知道那叫什么名字,反正,那人挺多的,呵呵。
海边有几个棚子,里面摆着潜水服,两个看似游客的人正在换潜水衣准备下水,没欲望。
满海滩的遮阳伞、满海滩的人。
雾散了,正午的阳光下,海水湛蓝而且清澈无比,海浪缓缓地、轻轻地拍打着海滩,然后又徐徐地、慢慢地退去,海滩上流下一道道的湿润润的水辙,偶尔有碎碎的贝壳留在海滩上……
终于也能蹲下身埋头寻宝了,呵呵。
租了两张躺椅,一把遮阳伞,大师兄和潇儿悠闲地躺着享受海风和阳光。
我蹲在地上,扒拉了好一阵沙子,捡了一大堆珊瑚石。开始没有什么目标,只要觉得好玩的,形状独特点的就捡,后来,我突然有了明确的目标:专捡那种两面有孔的珊瑚石,我想,把这些珊瑚石给潇儿穿条项链一定很好玩。对我的成绩,自以为对石头有所研究的大师兄嗤之以鼻,他觉得不过是堆背篼石而已(就是辛辛苦苦捡回家,最后却不得不请背篼背去丢掉的石头),当然,以前多次的经验都证明他的正确,不过,每次我都是我行我素,呵呵。
海滩上的人真是多,遮阳伞下休闲椅上躺着的、在海滩上漫步的……,最多的是拍照的。
一大群人在小木船前轮流拍照,也许每个人都认为第一个年轻女孩的POSS很美吧,所有人都摆出同一个姿势等着拍照,一个圆滚滚的中年妇女那一本正经的样子让我差点笑岔了气……
一个头戴斗笠,一身蓝衣的渔家女手上拿着珍珠认真地向游客介绍着,听她口音应该是贵州老乡,一问,果然如此。她告诉我们,她是遵义人,她老公当年在遵义当兵,退伍后他们一起回到涠洲岛,已经10多年了。她成了一个完完全全渔家女,她告诉我们她有30多岁,但看起来不止,我想,不知道远嫁异乡是不是让她饱经沧桑,但她说,她在这的收入比在家乡好多了,看她忙碌的身影,我相信,这一定是是她的真心话。
雾才散了一小会,不知道什么时候又开始起了。
没想到,雾起时,潇儿无意中拍到一组出人意料的画面。
一对老年男女牵着手在海滩上漫步,雾中,他们停了下来,那男人拿出一条项链,女人把项链给男人戴在脖子上,然后,那女人拥着那男人,深深的吻……
自由的时间总是很短暂。
再次被车拉着,到了岛上的妈祖庙,那妈祖庙十分简陋,而且看得出来,建成的时间不久。随后发生的事就此落入俗套:导游虔诚地介绍说这的菩萨如何如何灵验,签解得如何如何准……于是,游客纷纷解囊……潇儿10元钱抽得个上上签,一路开心得要命,让我们没法打击她,呵呵。
然而,没想到,最后的一个景点却还真值得看。
路上,导游说,涠洲岛90%以上的人都信天主教,涠洲岛上的教堂有上百年的历史。这话看来不假。
第一次这么近的参观一所天主教堂。
教堂不大,白墙,尖顶,外墙面已经有些斑驳,但墙面的雕刻看起来还很精致。大门上的对联字写得一般,颜色却很鲜艳。
教堂不宽,但很长,整整齐齐两排木椅,中间过道刚好能容两个人擦肩而过。顶很高,顶上有彩色的画,但看不清内容。两边方方正正的砖柱上贴着天主教的教义,墙上贴着耶稣从遇难到重生的故事,配着简单的说明,画和字都很拙劣,但看得出画者的心应该是很虔诚的。
第一次这么靠近祭坛。
祭坛很简朴,一张铺着绿色桌布的长桌子,桌子上放着两束红色的百合花,是塑料的。
祭坛正中,十字架上的耶稣受难像因为光线和距离的关系看不太清楚。而祭坛左边的圣母和右边的圣像(汗……不知道是谁)神态庄严,栩栩如生。
很小的忏悔室是用三夹板简单地围起来的,两个门进出,里面黑漆漆的,什么也看不见。
教堂有个边门通向后院,从后院看,教堂的沧桑更是历历在目。院子里两个百年老树仍然枝繁叶茂。让人有点诧异的是,后院里的厕所要收费1元。
海上大雾,船无法进港,也无法起航。寒风中,在港口足足等了3个多小时才得以返回北海。
涠洲岛漫长的一日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