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随便吃牛肉犯法?牛肉不是你想买,想买就能卖!

2018-09-21  本文已影响69人  学国学网

“《易经》真牛!”

“什么时候才能等到牛市?”

“同事又在吹牛……”

虽然已经从农耕社会过渡到信息时代,

不过许多带有“牛”的词语仍出现在中国人的生活之中,

时刻提醒着国人,“牛”在我们的文化里扮演着一个多么重要的角色。

自古以来,牛就以它独特的象征意义,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易经》有言,“坤为牛”。

唐代学者孔颖达解释道,“坤为牛,坤象也。任重而顺,故为牛也。”

意思是说,《周易》取物象意,用驯顺的牛来象征承载生灵万物的大地。

《礼记》曾记载,“诸侯无故不杀牛”。除了厚德载物的大地外,“牛”还是权势的象征——执牛耳。

《水浒传》里,武松路过景阳冈,豪气冲天地让店小二给他切二三斤牛肉,事实上这极可能是作者的杜撰,因为在古代,牛肉并不是想吃就能吃上。

即使贵为诸侯,若没有正当的理由,也不能随意宰杀耕牛。

只有在祭祀,或者是解决外交争端的时候,出于对神灵的敬畏,才会宰牛以示自己的诚心。

像是春秋时期,诸侯签订外交条约之际,就会割下牛的耳朵,把牛血涂在自己的嘴唇上,通过此种仪式,向天地神灵发誓自己会信守承诺。

其中,拥有“割牛耳”权利的诸侯,就是该次盟会的盟主,所以“执牛耳”由此也有了“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的意思。

鲁迅先生有诗道,“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此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牛”还象征着勤劳善良、无私奉献等美好品德——“孺子牛”。

“孺子牛”是出自《左传》的典故,春秋时期,齐景公有个庶子叫做“荼”,谥号为“齐晏孺子”。

齐景公非常爱这个儿子,在和他嬉戏的过程中,甘愿扮成牛把他驮在背上。

“孺子牛”本意是指父母对子女的过度疼爱,自鲁迅先生起,被创造性地用它来比喻那些甘愿为人民大众无私奉献的人。

此外,牛还有“仁畜”的别称。

中华以农立国,在农业社会,牛是人类告别刀耕火种时代后最得力的助手,人与牛的关系极为密切。

我国关于牛的典故很多,关于牛的习俗也不在少数。

在我国湖南一带,就有“结牛财亲”一说。

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牛是非常重要的生产资料,经常是几户农家共用一头牛。在湖南一带,一起使用同一头耕牛的农家,就互相把对方视为亲戚。

每年春季,古代的中国还有“鞭春牛”的习俗。

《周礼·月令》记载:“出土牛以送寒气。”在立春当日,各级官员会组织当地百姓鞭打泥牛,以祈祷农业丰收。

俗谚“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更是形象生动地勾勒出了牛在古代劳动农民心中的地位。 

可以说,“有史以来”,牛的文化贯穿着中华文明的始终。

牛影响着中国人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既体现在生产、习俗方面,更彰显在中华民族内在品格的塑造上——勤劳踏实、无私奉献成为了中国传统美德重要组成部分。


                                                                                    优惠享不78元好课限时免费看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由学国学网原创,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