巜面纱》:揭下面纱让我看清你的“超我”
![](https://img.haomeiwen.com/i4589808/315279f526e92f3b.jpg)
文/莉蒂亚 图/网络
01
16年底去香港,有幸在那里读完毛姆的《面纱》这本书,真的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熙熙攘攘的马路,层叠交错的楼房,英式贵族的生活,全都有序地展现在自己的眼前,然而这些栩栩如生的描述,却抵不上其内容的万分之一的好。
该书讲述了20年代一对年轻的英国夫妇来到中国乡村生活的故事,女主人公凯蒂偷情被丈夫发现后,被带到霍乱肆虐的湄潭府,在这个被瘟疫和死亡阴影笼罩的地方,凯蒂开启了她的精神之旅,揭开了生活的一层层面纱,最终觉醒。湄潭府之于凯蒂,正如净界之于灵魂。她的浅薄和愚蠢终被洗涤,可人终究是环境的产物,离开了她的净界,她又失足了一次,重新启程才步向正轨。
通过这本书的描述,我看到了三层面纱。
1、生活这层面纱。
虽然我们从小读《三字经》都是人之初、性本善,但是随着我们不断地成长,进入社会有了欲望,每个人的本性都会表露出来,有的人一直维持着善心;有的人经过社会的熏陶,人性不再善良;也有的人善良的心底暗藏着一颗躁动的心。
凯蒂人生的第一层面纱是她的原生家庭。精打细算的母亲把婚姻视为一场交易,并为两个女儿的两笔婚姻买卖出谋划策。她对挣钱养家的父亲没有太多感情,却理所当然的认为父亲应该无私的爱她。一个美满的家庭背后,处处是算计、比较和麻木。
2、婚姻这层面纱。
这场凯蒂因为虚荣和恐惧而妥协的婚姻背后,是丈夫沃尔顿深沉的爱,她无法爱上他,自己心安理得的偷情,并将原因归结为丈夫欠缺魅力。
3、全书最不神秘最轻薄的面纱,便是凯蒂幻想中的爱情。
她以为自己遇上了一位英俊、风趣、浪漫的情人,义无反顾的爱情斗士,会负起责任离婚娶她。然而这位有妇之夫实际上是个自私、虚伪又滥情的小人。
02
正如《面纱》开篇所说的:“那描画的面纱,芸芸众生称之为生活。”
然而,在现实的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人都像凯蒂那样幸运,曾经一份来自海峡都市报的关于出轨的新闻报道:
青青(化名)和老公小明(化名)19岁开始交往,老公是个聪明善良的人,很爱她,愿意包容她的所有缺点。
像无数庸俗泛滥的出轨故事一样,青青和一名男子在网上相识、畅谈甚欢,被他的成熟幽默以及对自己的关心吸引,被生活折磨的她感受到这一切,觉得无限温暖,心里的情愫也像春天的小草,不断生长。
彼此频繁联系数月后,该男子就各种理由借钱2万、3万...陆陆续续的,该男子就从青青处借走了6万多。青青本不富裕,她甚至还向朋友借钱汇给他。
纸当然包不住火,老公发现了。青青坦白了一切,做好了离婚的准备。
可是就像毛姆在书中所写的那样:“我对你根本没抱幻想。我知道你愚蠢、轻佻、头脑空虚,然而我爱你。我知道你的企图、你的理想,你势利,庸俗,然而我爱你。我知道你是个二流货色,然而我爱你。”老公小明居然原谅了她!
故事读到这儿,如果说青青能像凯蒂那样悬崖勒马,终将也会是个美好的结局。然而青青仍然沉迷于对对方的期待中,迟迟不愿清醒自己。
关于出轨的案例很多,不客气地说,出轨的人常用一时糊涂或者受了欺骗来自欺欺人,其实情感的诱惑只是外因,内心的躁动才是缘由,所以才让骗子有机可乘了。
只有真实地揭开生活的面纱,像凯蒂那样从一个自私、狭隘、内心自我膨胀的人,在经历种种的生活困境后,如破茧般地不断冲破自己的认知边界,从一个挑三拣四的、追求极致欲望的物质女性,变成了从旧社会男人附属品的禁锢中,剥离出来的新女性,内心得到升华,找到在世界上的另外一个自己。
当我们对自己有了一种升华之后,你会感觉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勇气,去探索自己灵魂深处的领域。
![](https://img.haomeiwen.com/i4589808/3d4eaf1fb2b5c370.jpg)
03
按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人格理论来说,凯蒂这种人格的升华可以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种过程。
本我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人格。完全无主观意识,只有最本能的需求,遵循着“唯乐原则”,极力实现所有的欲望、意愿和需求的满足。
自我是意识结构部分的本我。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学会了考虑后果,现实地解除个体的紧张状态以满足其欲望;这就是自我。
超我是人格中专管道德的司法部门,所有由家庭和社会要求我们的内在的道德标准和理想均涵盖其中。
本我、自我、超我三者之间互相协作,创造了复杂的人类行为;但这三者之间同时也极易发生冲突。而健康的人格的关键是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平衡。
1、凯蒂的本我主要表现为对丈夫的冷漠和对情人的痴迷。来到香港之后,凯蒂遇到了风流倜傥的唐生,并迅速发展为情人。与情人的幽会让凯蒂抑制不住内心的快乐,幻想着与他的爱情和幸福,丝毫没有意识到对丈夫的伤害。在丈夫发现她出轨后,仍然坚信所谓的爱情。对本我的追求和对所谓爱情的坚持,使得凯蒂迷失了自我。不顾对丈夫的伤害,不顾对两个家庭造成的伤害,也全然不顾社会舆论对这件事的指责,此时的凯蒂是极为自私的。本我看似追求到所谓的快乐,但这种快乐不会是永久的。
2、凯蒂的自我体现在自己的偷情被丈夫识破之后,她曾请求情人同自己结婚,但被无情地拒绝了。无奈的凯蒂在离婚和去梅潭府之间不得不选择了后者。
在梅潭府这个笼罩着死亡的地方,凯蒂开始面对现实,她希望用自己的行动去支持丈夫,赢得他的原谅。她自愿到修道院照顾孩子。在这期间,她压抑着自己的痛苦,无暇顾及和情人的私情。孩子们对自己的信任使得凯蒂慢慢得到快乐。本我的快乐是一时的,而自我的快乐才是永久的。修道院里博爱的精神感染着凯蒂,她终于找到了自我,也为她的思想救赎铺平了道路。
此时,她的丈夫不幸感染霍乱,凯蒂不再像从前,自私地关注自己的快乐,丈夫临终前她的一番话也充满了恳求与救赎,她期待在丈夫临终前得到他的原谅,这也是自我的表现。
3、凯蒂的超我着重突出在丈夫瓦尔特去世的事实,这让凯蒂在良心上受到了深深的谴责,她无法原谅自己,并将丈夫的死亡归结为是自己的自私导致的。离开梅潭府回到香港,她再次遇到唐生,此时的她遵循伦理道德,走向了超我。道德伦理使凯蒂远离唐生,这是自我战胜本我的表现。同时,良心的谴责使得凯蒂离开香港回到英国,终于得到心灵的救赎,完成了超我。
04
通过对《面纱》中男女主人公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本我、自我和超我在二人身上的体现,这三者构成了完整的人格。凯蒂一味地追求本我一爱情的快乐,最终得到的只有痛苦。她能够认识到自我的错误,遵循社会伦理道德,最终走向超我,也是一种进步。瓦尔特从对凯蒂深深的爱到对婚姻的隐忍再到最终的自我毁灭,经历了本我、自我再到超我的漫长历程。根据弗洛伊德,三者不能达到平衡,造成心理异常,这正是瓦尔特的悲剧所在。
作者简介:Lydia,笔名莉蒂亚,一个爱读书的70后,期待用手中的笔写下余生的诗和远方。
联系方式:微信号/QQ: 2694476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