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共光辉古代文化读书

浅议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一)

2017-12-22  本文已影响62人  宋剑平

(我的水平还不足以写此大题目,大胆的原因是我实在无法容忍别有用心的人借口宣传传统文化输出封建糟粕污染后代,如女德;也遗憾忙碌的现代人不加深究、望文生义的接受消极概念,如上善若水,此语出自《道德经》第8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意为“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而第7章讲“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意为“有道的人把自己放在后面,反而能跑到前面;把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生命。”存此念头的人绝对不会去效法董存瑞炸碉堡。上善若水,随第7章之后,就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最高的善像水那样,“利万物而不争”,而是在“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条件下做自己的事,不是有意的去做“善事”,这种消极的无为求全、无为求善的思想,造就了深遭鲁迅痛批的麻木不仁的“张着嘴的看客”心理。我经常想,37年的南京,如果国人认为“上善若刀”该多好!可能不至于被屠杀30万。)

文化的定义很多,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既包括世界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狭义的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即在广义概念中除去非艺术物质产品。

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对文化的定义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与习惯的复杂整体”。其核心是作为精神产品的各种知识,功能是可以传播,影响人的精神思想。

中文古意“文化”是"人文化成"一语的缩写,此语出于《易经贲卦彖辞》:"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说:观察天道运行规律,以认知时节的变化;注重人事伦理道德,用教化推广于天下。文,就是指一切现象或形象。天文指自然现象,自然世界;人文指人的活动。古人“文化”是单独的两个字,西汉以后,“文”与“化”方合成一个整词,与自然对应,或与“质朴”、“野蛮”对应。

从以上几种定义我们可看出文化的特征:1文化是由人所创造的,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2.文化能影响到人的精神思想。

我认为文化的作用对象是人,人即是文化的客体,又是创造文化的主体。广义的文化概念包括人能感觉到,并且能够影响到人的精神思想的一切现象,应包括非人工的自然现象。例如地理环境对塑造人性格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中国人南北性格差异众所周知,自然现象无疑是影响文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对狭义的文化概念,我同意泰勒的定义。

传统文化的概念争议不大,指世代相传、历史上延传下来的文化。本文论述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指我国世代相传、历史上延传下来的作为精神产品的各种知识,即以儒释道互补为内核,兼有墨家、法家、名家、近代西方文化等思想的知识。

现代化常被用来描述现代发生的社会和文化变迁的现象,无统一概念,一般而言,现代化包括了知识科学化,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信息化,社会生活城市化,思想自由化和民主化,文化上的人性化等等。现代化即是一个暂时的概念,也是未来的概念。我们所实现的现代化对后人来讲是暂时的,后人的现代化对我们则是未来的,所谓现代化就是人类从现实社会迈向理想社会的过程,由于文明发展是没有止境,我们无法把握理想社会的标准和结果,但为了实现现代化,我们必须保持进步的精神,这是我们可以做到并需时刻准备的。

进步精神的标准是科学和理性。科学是关于发现发明创造实践的学问,它是人类探索研究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的总称。科学的本质是可检验的;理性是基于现有的理论,通过合理的逻辑推导得到确定的结果。理性的本质是否定与怀疑。在二者意义上,现代化也可表述为人类理性的看待问题引发科学发展,从而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过程。我们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应该是寻找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合乎科学和理性的知识,并研究如何使之发展与提高。

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是儒释道三家,我们首先来看一下儒家思想。

第一部分:中国儒家思想与现代化

一、儒的形成

《说文解字》对“儒”的解释是:儒,柔也。早期的儒是专门负责办理丧葬事务的神职人员,或者称为巫师、术士。后来缩小到“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1),这是狭义的儒。对儒的形成意见主要有三类:

(一)汉代刘歆、章太炎,认为包括儒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实际上都是出于古代“王官”。

(二)胡适,在《诸子不出于王官论》、《说儒》中阐述,儒是商殷时礼教的教士,他们在很困难的政治状态之下,继续保持着殷人的宗教典礼。经过六七百年的发展变化,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变成了教师,他们的职业包括治丧、相礼和教学。但他们的礼教已渐渐被统治阶级接受,向他们问礼的,不但有各国的权臣,还有国君。这才是那个广义的“儒”。在胡适的概念中,儒的职业有点类似于基督教中的牧师。

(三)冯友兰在《原儒墨》中综合上述两种观点,“我们则以为这些专家乃因贵族政治崩坏之后,以前在官的专家,失其世职,散在民间,或有知识的贵族,因落魄而亦靠其知识生活。这是我们与胡先生主要不同之所在。”

三类中有一点是共同认可的:儒,是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此先天身份再加上后世推崇和科举制度的巩固,儒家思想成为流行于读书人及上层统治者的主流思想。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

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反映了中国人的自我意识觉醒过程,它高屋建瓴,超越了整个中世纪的人类思想。奠基者——周公姬旦在公元前11世纪提出的“天不可信”(2)、“以德配天”的人本主义思想,使先秦信仰“从天上回到了人间”,如同公元前4世纪的苏格拉底思索什么品质的人能治理好国家,治国人才该如何培养,让古希腊哲学“从天上回到了人间”;创始者——孔子公元前5世纪提出的“仁者人也,仁者爱人”(3)的人文主义思想,早于以人文主义为标志的文艺复兴运动两千年;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律,唯1724年出生的康德“定言命令”——除非愿意自己的准则变为普遍规律,否则你不应该行动——可媲美!儒家思想在人类历史上率先用人的理性来思考人的发展和价值,用人的道德律而不是虚无缥缈的神来调节人类社会,“以伦理学为方式协调社会秩序是一种美的范式,而伦理学的内容是可以扬弃的,人这种生灵最适合于内在的调节,人们对伦理审美的要求将会成为社会秩序的基础。”(4)这个“可以扬弃”的特点,使作为伦理学的儒家思想具备了通过道德律的修正来适应社会发展的潜能,这是发端于奴隶社会的儒家思想,能够一脉相承,通过封建社会、帝王专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至今的根本原因。现代化是人性的需要,现代化亦必然是以人为本儒家思想的需要,以科学和理性的标准使儒家思想具备调节社会秩序的功能、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就是实现儒家思想现代化。

(一)天地相通的混沌时代

黄帝时期,民神杂糅,神可以自由的上天下地,而人也可以通过天梯——即“昆仑山,黄帝所造”往来于天地之间。世界由巫来管理,巫,上通天意,下达地旨,能够与鬼神相沟通,能调动鬼神之力为人消灾致富。古埃及的法老是国王、是神也是巫师,就是这种意识的残留。人只有能认清神,才能认清自己,这个时期人神不分,人还处于没有自我意识的混沌状态。但“民神杂糅”,说明人开始产生利他心,以集体生活求生存。

(二)“绝地天通”的洪荒时代

黄帝的继承者“颛顼”,对天地间的秩序进行一次大整顿。他命“重”(颛顼帝的孙子)两手托天,奋力上举;令“黎”(颛顼帝的孙子)两手按地,尽力下压。于是,天地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以至于除了昆仑天梯,天地间的通道都被隔断。颛顼还命令“重”和“黎”分别掌管天上众神事务及地上神和人的事务。此后,天地间神人不经“重”“黎”许可便不能够随便上天下地了!

“绝地天通”意味着人和神分离,但这种分离是相对的,因为“昆仑天梯”的存在说明人需要神,表现在对自然神的崇拜,“自然是宗教的最初原始对象,这一点是一切宗教和一切民族的历史所充分证明的。”(5)它包括了天体、自然力和自然物三个方面,如日月星辰,山川石木。神的分离意味着人产生了自我认识,迈向自然的主宰;偶像的出现则意味着人在集体生活中开始形成普遍意识,树立了共同认同的权威,说明在洪荒时代人已脱离了绝对的动物性利己心。

(未完待续)

注1:《礼记•中庸》

注2:《尚书•君奭》

注3:《论语》

注4:王沪宁著,《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第288页.

注5:费尔巴哈,《宗教的本质》,商务印书馆,第2页。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