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编年史(四):区块链行业现状
区块链行业现状
![](https://img.haomeiwen.com/i10841184/0428946ba7c85a22.png)
1.政策加持
2016 年,区块链之火,到达一个不可思议的地步。民间和官方,将其奉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而政府部门,也开始对区块链技术抛出橄榄枝。
去年10 月,工信部发布《中国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发展白皮书》,这是首个落地的区块链官方指导文件。
央行频频提及的数字货币计划,区块链也是其实现的技术之一。杭州、苏州、深圳、贵阳等市纷纷成立区块链实验地、研究院。
年末,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区块链与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深度学习等新技术,成为国家布局重点。
2.巨头布局,资本追捧
几年前,区块链技术还是极客世界中“自由”的代名词;如今,巨头已经纷纷宣布涉足这一领域。
中国平安,成为国内首家加入R3 区块链联盟的机构,目前已在资产交易和征信两个场景中上线了区块链技术;
万向集团,中国最大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商之一,成立了万向区块链实验室,和5000 万美金区块链基金。
中国银联与IBM 合作,预演“使用区块链技术的跨行积分兑换系统”,该系统允许跨行、跨平台兑换奖励积分。
百度与Circle 达成战略合作;阿里系的蚂蚁金服将打造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公益平台;腾讯牵头发起设立的的微众银行,加入金融区块链合作联盟,推出基于腾讯云的联盟链云服务。与此同时,商业银行,万达网络、乐视、众安科技、玖富也纷纷推出区块链发展计划,搭上了区块链驶往未来的列车。与其它创业公司相比,巨头拥有更雄厚的资金和研究团队,也有更丰富的、可供区块链技术落地的场景。但是,他们并没有贸然尝试在核心领域运用,而是先从一些外围场景试水。
一时间,区块链在各大行业四处开花——就像当年追捧大数据一样,大家都喜欢给自己贴上一个区块链的标签。
3.场景成为最大掣肘
每隔几天,就有一场区块链峰会召开,就有一家企业声称涉足区块链,行业爆火的背后,却掩盖不了难以落地的尴尬。
![](https://img.haomeiwen.com/i10841184/7ba81bd1c6b30435.png)
布比创始人兼CEO 蒋海认为,目前区块链技术虽火,但还没有一款应用能爆发,“区块链是一个偏底层的技术,本身是没有业务模式和商业模式的,无论把区块链应用到哪一个场景,区块链仅仅是这个应用场景中的一部分而已”。这意味着,没有找到合适的落地场景,光环万丈的区块链技术也只是空中楼阁。
在巨头生态体系中,合适区块链的场景确实不少。《区块链在腾讯的可能性》一文,就列举了区块链技术在腾讯的六大应用场景,例如公益、钱包、汇款、保险、信用平台等应用。不过,侃侃而谈容易,区块链真正落地还有许多现实阻力。而且,对于刚起步的创业公司而言,找到一个合适的场景,并非易事。
涟漪资本夏翌表示,如果创业者,只标榜自己是“区块链技术公司”,那么基本没什么想象力。经过一年的沉淀,行业的共识是,场景要比技术更重要。因为,只提供技术供应,很难完全走通,毕竟百年只有一个蓝色巨人(IBM)。
4.比特币的价格跌宕,三大交易平台被约谈
业内公认的是,比特币是目前最成熟的区块链产品。2016 年,比特币搭上了区块链火热的列车,价格一路飙升。2017年5 月、6 月,比特币经历一波25%涨幅,“比特币产量减半”是主要推手;在短暂的价格波动后,8 月起,比特币价格势如破竹,价格在6800 元左右,今年就算暴跌至31000元左右,但与去年初2351 元相比,翻了几番。
外界普遍认为,今年国际形势动荡,比如英国退欧,印度、中国等国家的资本外汇限制等,这是比特币价格持续上涨的重要原因之一,比特币成为名副其实的避险货币。
2013 年11 月,比特币价格达到第一个8000 元顶峰;紧接着,中国人民银行联合五部委发布《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比特币不具与货币等同的法律地位,不能且不应作为货币在市场流通使用。当天,比特币价格在40 分钟内跌了35%;比特币的第一场狂欢,戛然而止。今年年初,比特币价格在短时间内突破8800 元,价格动荡引起监管层注意。
政策高压跟进,央行北京、上海分支机构约谈火币网、币行(OKCoin)、比特币中国(BTCChina)三大比特币交易平台负责人。以火币网、币行(OKCoin)、比特币中国(BTCChina)为代表的国内比特币交易平台,这几年持续处在舆论浪尖。
一方面,他们盘活了整条比特币产业链,占据全球90%以上的比特币交易量;另一方面,刷单、洗钱等负面新闻也甚嚣尘上。他们在灰色地带中,提供杠杆利器,搭建了供比特币玩家厮杀的宏大战场,见证了比特币的疯狂与残酷;他们建立起中国地下的一个巨大的“灰色”股市,这里没有监管,没有怜悯,只有金钱和赤裸的利益诱饵;他们用上帝视角俯瞰沙场,成为有力的操控者。
部分业内人士表示,比特币的火热能促进区块链技术的普及;而另一部分认为,如果价格过于癫狂,沦为投机工具,将与区块链“信任机器”的初衷背道而驰。
冷静的未来技术,和癫狂的比特币市场,在这些交易所产生剧烈碰撞。
5.“币圈”流行ICO、私募,一块监管空白的“地下股市”
区块链玩家,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融资方式——币众筹。他们模仿IPO,创造了ICO(Initial Coin Offering)。但ICO 这种融资模式,在国内外饱受争议,搭着区块链的火热浪潮,ICO 也变得炽手可热—— 有成功案例,也有投机骗局。
![](https://img.haomeiwen.com/i10841184/ef02cc478ebeddab.png)
对于这些发布ICO 和私募的区块链公司来说,这是一个新的融资渠道,也是一个比“VC 投资”更好操纵的游戏。专业VC,不好糊弄;而散户投资人,往往不容易分辨项目好坏。“开启ICO 就是为了融资”,业内人士表示,对于创业者而言,ICO 模式一不需要出让股权,二能在短时间内筹得千万资金,是一个理想的融资方式。
然而一个秘而不宣的原因,是因为这里还是一片蛮荒之地,ICO 顺利绕过了区块链、股权众筹、非法集资、非法发行股票等多项监管,成了“三不管”的擦边球。这是一块监管空白的“地下股市”,在这里,只需几百万就可轻易坐庄,操控价格疯狂涨跌;
“伪创业者”编个故事、拼凑个白皮书,便可搭建起一个ICO,大捞一笔;甚至一群高智商的骗子,披上“区块链的外衣”,布下庞氏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