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
小年
过了腊八,年就近了。但只有到了腊月二十三,年味才会扑面而来。
可能是为了跟大年夜区分开吧,老家人都管腊月二十三叫“小年夜”,又叫小年,这种叫法的另一层意思就是到了这天,也就意味着开始过年。
老家过年,实际上也就是从腊月二十三小年开始的。从二十三这天开始准备,一直准备到大年三十,所谓“二十三,炕锅边;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小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买酒;年三十,包饺子;大年初一,磕头作揖。”
也许是因为上学时学校往往在腊月二十三这天正式放寒假,而放寒假也就意味着要过年了,过年也就意味着可以放下书包,抛开作业,痛痛快快地跟小伙伴们跑着玩了,所以小时候最急切盼望的,往往不是大年夜,而是腊月二十三。所以这个特殊的日子,还有这天的一些特殊的风俗,至今还烙在脑子里。
腊月二十三,首要的事情是祭灶,传说这一天是老灶爷上天给玉皇大帝汇报工作的日子。祭灶少不了三样东西:灶糖、公鸡、锅盔。灶糖是用来抹在老灶爷嘴上的,这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灶糖甜,抹在老灶爷嘴上,目的是让老灶爷上天言好事,光说甜言蜜语:第二种说法是灶糖黏,抹在老灶爷嘴上,粘住老灶爷的嘴,让他没法胡说。用公鸡祭灶,是因为相传公鸡是老灶爷的坐骑。用锅盔祭灶大概是因为锅盔好吃的缘故吧?老家的锅盔素以“干、酥、白、软、香”著称,内酥外软,白而泛光,香醇味美。所谓的“二十三,炕锅边”指的就是炕锅盔。
炕锅盔烧的是地火,灶膛里塞的是晒干的充满阳光味儿的麦秸,柔柔的,不软不硬刚合适,恰到好处地满足了炕锅盔所需要的火候。母亲负责用擀杖擀面饼,然后将擀好的面饼放入锅里,时不时在锅上三翻五转。母亲擀出来的锅盔面饼炕出来不光好吃还好看,因为她会在锅盔上面转花,那是炕锅盔过程中一种翻动面饼的特殊技巧。清楚地记得母亲炕出来的锅盔,仔细看能看到上面细密的花纹,若隐若现,宛如天空变幻的云朵般美丽。不多会儿,一个喷香扑鼻的锅盔馍便静悄悄地诞生了!这时候,母亲拿起案板上的刀,熟练地切成几豁,随意地拿起其中任何一块冒着热气的锅盔,轻轻地掰开来,热气香气便会扑鼻而来。掰下一块儿放入嘴里,顿时唇齿生香,美味无比,那种绝妙的享受,非亲身经历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炕完锅盔,天色已晚,接着便是祭灶。香火、锅盔、灶糖、大红公鸡,都是必不可少的祭品。厨房的墙上已经贴上了一张灶爷的画像,两边还有一副对联,“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回。”或者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小时候看老灶爷的画像,感觉老灶爷长得有点面善,画面上那红红绿绿的颜色仿佛有神性一般,心里对他便多了份敬畏,仿佛有了他,一年的吃喝就有了。把老灶爷送上天,然后一家人吃着老灶爷享用剩下的又甜又黏的灶糖和好吃的锅盔,再放上几个炮,感觉年味在这一刻已经扑面而来。
小年虽然是个平凡的日子,可因为炕锅边、祭灶这些习俗,给人们的生活平添了些许的记忆。虽然现在很少有人再祭灶了,过小年的锅盔也大都是从集上买来的,很少有人自己炕了,但不管生活如何变化,小年这个普通的日子,点亮了我们这代人的许多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