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孩子·家庭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亲子教育

中国式的风雅

2016-04-07  本文已影响163人  凌星虹

(一)

音乐课刚教了李叔同的《送别》这首歌,小恺晚饭后就迫不及待地找到这首歌播放,一遍一遍地听,拿着音乐书跟着一遍一遍地唱。

他前一阵子刚看了林海音的《城南旧事》,书看完看电影,电影中英子与同学们一遍遍唱《送别》的场景那么深刻,那曲调大概早已深刻在他的脑海,所以听老师教到这首歌时一定如遇故知吧。

那幽远熟悉的旋律再一次久久回荡在我心田,我也不由自主地跟着他一起唱: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

歌曲带着感伤的离愁别绪,意境悠远,琅琅上口,音乐与文学的结合是如此令人神往,那种特别的吸引人的美感,只让人不由自主地深陷其中,只想一遍一遍地一直这么听下去、哼下去……

(二)

小恺突然发现新大陆似地停了歌唱,不相信地嚷起来:“妈妈,不会吧?这首歌竟然是美国人写的?!”

我不假思索地反驳:“怎么可能!明明是中国李叔同写的词嘛!李叔同可是我国著名的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

他拿着书跑来指给我看,原来他是看到作曲那一栏了,写着美国奥德威。作词那一栏写着李叔同呢,我指给他看。

他说:“哦!我才想美国人怎么能把我们中文写得这么美!”一想不对,又接着发表“高见”:“呀~作曲是美国人也不行!”一副自豪的样子,一腔满满的爱国情怀。

我扑哧一声笑出来,心中轻漾开一层与他一样又不一样的自豪,一样的是与他一起同为中文之美而自豪,不一样的是还有——为他已经能与我一起感受自豪而自豪。

(三)

我说,小恺,中文博大精深,你把《宋词三百首》多读读,里面那文字的韵调之美,每一篇都会令人心醉神迷!

又查了《送别》的具体资料后告诉他,这首歌是李叔同在雪地中送别友人之后所作,当时他站在雪地中望着友人的背影渐渐远走,又整整站了一个小时。他当时接受了欧洲音乐文化,把一些欧洲歌曲的现成曲调拿来填写新词,将民族传统文化遗产作为学堂乐歌的教材。

这首歌中曲调的外来色彩,浓重的旧体诗词的韵调,便是最初的、也是宣告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的歌。李叔同用这样的歌完成了一启蒙者的历史任务,是现代歌史的启蒙先驱。

小恺与我一起看了当时的历史背景,这才释怀,拿着书细读那文字,爱不释手。晚上睡觉前他说要听着这首歌入眠,我帮他把音调调低,他渐渐进入了梦乡。

(四)

也许那份感伤他还不能够深刻体会,他现在只体会到了文字的美与韵调之美,感受到意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精神的粹美。也或许,他已经些微懂了点离愁别绪了,尽管幼儿园第一天不肯撒手的留恋他已经走过,但每回分别时洒泪挥别他的奶奶也会令他红了眼眶,背转过身的爷爷总令他不舍……有相聚,便有离别。

我明白,总有一天他会参透个中滋味,那他就真正地长大了。此时此刻的我只有着每一位母亲都有的心境,那就是——希望他早一点懂,又希望他晚一点懂。

待他睡熟,我轻手轻脚地进去把音乐关了。望着他熟睡的小脸蛋,脑海里闪过龙应台写的一段话,她说: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是的,小恺,只因不必追,人间分分合合才会令人如此黯然神伤、悲喜交加。但于丹教授说,中国式的风雅,是将忧愁变得可堪玩味。这首《送别》就带着这种风雅,如今你已经能领略到它的美。

既然送别带着某种的忧伤却又不可避免,那么就让我们就学会用中国式的风雅,去面对人生路上一次次难免的离别吧。不必追。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