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与秋之歌》(二)—— 列王的纷争
作者:辛剑茗
系列:《读书狼》
春与秋之歌
上部说到少狼主萝卜·屎大颗,啊不对,是周幽王姬宫湦,为美国破身亡(不是为USA哦),被自己的岳父申侯勾结外敌,里应外合逆杀于野。
正史上是这么记载的(不喜欢看古文的请跳过):
《史记·周本纪》“幽王以虢石父为卿,用事,国人皆怨。石父为人佞巧善谀好利,王用之。又废申后,去太子也。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褒姒,尽取周赂而去。于是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为平王,以奉周祀。平王立,东迁于雒邑,辟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彊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文中所说的“方伯”是古代诸侯中的领袖称号,也就是一方之长,用GOT的语言说,就是所谓的东、南、西、北四境守护。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幽王被杀后,诸侯在申侯的带领下立旧太子周宜臼为王,然后为了躲避西戎,向东迁都到洛阳,东周由始。但从平王开始,周王室开始衰弱,齐、楚、秦、晋等国开始坐大,国是开始都由这些大诸侯们说了算了。
等会儿等会儿,周平王东迁是为了躲避西戎?这西戎不是他外公给他叫过来帮打他老子周幽王的吗?他外公和西戎不是关系挺好的吗?西戎都可以算是舅外公了,帮他拿下江山、立下汗马功劳的啊,他干嘛要躲着他们呢?
而且还有几个细思极恐的地方:
一,虽然给幽王扣了一顶烽火戏诸侯的罪名来证明他十足该死,但周平王周宜臼杀君弑父诛弟、申侯勾结外敌、大逆不道、灭亡周室,这些却也是铁板钉钉的事实,居然史书上对此只是轻轻一笔带过,连句批判的话都没有;
二,当年如此牛气冲天的申侯和他的西申国,却在后来的史书里销声匿迹,再也没有任何音讯;
三,众诸侯似乎对平王这种弑父杀弟的罪行似乎也非常无所谓,给人感觉那边幽王尸骨未寒,这边马上拜立新君,而且随后也不寻思着给自己的先王报仇,一帮子人还若无其事的迁都洛邑,然后大家就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去了;
要知道,周人那时候可是为了一点小事一言不合就和西戎约架开干的啊,甚至有时候没事也得找点事去和西戎干架的,现在自己的老大周天子被杀了,大家居然屁都不放一个就走了?
四,大家都知道秦始皇嬴政的先祖得以受封爵位建立秦国的机遇,就是因为周平王说他太爷爷20秦襄公派兵护送王室东迁有功,于是就把西周发源之地西岐和大部分宗周王繼之地划给了秦国。(周避犬戎难,东徙洛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虽然号称是因为那块地反正被西戎占据了,周平王有慷无谓之慨的嫌疑,但派兵护送他东迁的可不止有秦襄公,况且那时候秦人连诸侯都算不上,平王居然就把宗周先祖之地赏出去给他了,未免也太大方了点。而且,秦人后期赶走西戎后一点要回孝王室的意思也没有,按说为天子征战,夺回王繼之地后,应该还给天子才对啊,但东周王室似乎完全没这个意思,还与秦襄公指天发誓一定要送给他。
这不都是些非常奇怪的事情吗?
另外,但凡喜欢读史的人都能发现,虽然之前西周王室整体趋势确实是逐渐开始衰弱,但到了东周平王这里简直是一个断崖式的转折点。以前就算周天子再怎么差劲,也还是很有话语权的,还可以征调指挥诸侯的,比如他爷爷宣王还可以敕命鲁国,令晋国伐戎,他老子幽王也可以命虢国征戎,但到了东周之后,周天子几乎可以说是就变成了废人一个,再也没人当周天子是一回事了,他不仅调不动大多数诸侯,而且还经常被诸侯欺负,甚至还得送自己儿子去诸侯那里做人质(这个故事后篇讲),再往后,连一些强大的诸侯都敢干涉甚至操纵周天子的废立之事了。
这到底是为什么?
难道那时发生了一些正史史书上没写的事情吗?
幸好不管历史的长河如何地浪花翻滚泥沙俱下,真相总是也会偶然地漏出一鳞半爪,新发现的史料终让我们也可以从那些零星、甚至隐晦的记载中,得以一窥那段列王纷争的历史。
原来,周幽王死后,周朝曾出现过一段二王并立的岁月。在周平王之外,还同时存在着一位周携王!
第二部:列王的纷争
西周最后的王
先看一下部分古籍的记载,不喜欢看古文的请跳过。
(清华简《系年》:“曾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盘乃灭,周乃亡。邦君、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虢,是携惠王。立廿又一年,晋文侯仇乃杀惠王于虢。周亡王九年,邦君诸侯焉始不朝于周,晋文侯乃逆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师。三年,乃东徙,止于成周,晋人焉始启于京师,郑武公亦正东方之诸侯。”
《古本竹书纪年》:“十一年春正月,日晕。申人、鄫人及犬戎入宗周,弑王及郑桓公。犬戎杀王子伯服,执褒姒以归。申侯、鲁侯、许男、郑子立宜臼于申,虢公翰立王子余臣于携,是为携王,二王并立。”)
从后期发现的这些史料可以的知,在周幽王被杀身亡后,许多“邦君诸正”(即大小诸侯)在虢国国君姬翰公爵的带领下,在虢国拥立了周宣王的另一个儿子、周幽王的弟弟姬余臣为王,即周携王,又称携惠王。
而同时,申侯则在西申国将他外孙姬宜臼立为王,号称为天王,即后来的周平王。
于是大周朝出现了两个周天子。
不过综合史料来看,这个时候那些大诸侯,特别是东方的齐国、燕国等,都是站在一边吃瓜观望着的,甚至连后来选择支持姬宜臼的晋国秦国等诸侯,一开始在效忠哪个周天子这个问题上也都犹豫了许久。
这里让我们先了解一下古籍中提到的几个关键的人物和诸侯国,分别是虢国、郑国、晋国和秦国。
扑朔迷离虢公爵
首先,是虢国(虢ɡuó,音同“国”)以及虢国的国君虢公爵。
很多人知道虢国是因为一句成语“假道灭虢”,那个典故里虢国是个很弱小的国家,被人家随随便便顺个道就给灭了,但实际上虢国在西周时期可是很牛的。
虢国其实最早分为东、西两国。周武王灭商之后,分封周文王的两个弟弟,即他的两个亲叔叔,分别为东虢国和西虢国,封地就在都城镐京的两侧,实际上就是保卫王城的最后一道屏障。反而在史书上赫赫有名的周公、召公、甚至姜子牙太公等,他们的封国都是远离王城的鲁国、燕国和齐国,其中的深意,不难揣测。这虢公爵的地位,可见一般,绝对是王最信任的人。
历代虢公爵也长期在西周王室担任要职,西周天子的军队“周六师”也长年由虢公爵掌管,周幽王时期的首相就是西虢公姬石父。史书上说这个姬石父是个大奸臣,怂恿周幽王搞烽火戏诸侯的就是他。不过鉴于烽火戏诸侯可信度基本为零,姬石父是个什么的人还真不太好说,关键是姬石父的儿子西虢公姬翰拥立了姬余臣为携王,而周携王在两王相争中最后是处于败落的一方,即“成王败寇”里的“败寇”,由此姬石父和姬翰这两父子在正统史书上自然都不会被写成是什么好东西。
不过,和西申国一样,自周平王之后,虢国的记载开始变得扑朔迷离起来,特别是西虢国,成为为史学界争论的话题之一。
比如按说西虢公姬翰拥立周携王,是属于周平王敌对的一方,周平王一派应该对其深恶痛绝、积极打压才对,但诡异的是,周平王晚期,因为郑国势大,周平王“贰于虢”、“将畀虢公政”,也就是说周平王宠信虢公,居然要启用西虢公姬忌父为卿士来抗衡郑庄公的压力。这虢公忌父作为逆贼虢公翰的继任者,什么时候突然摇身一变又回到平王的权力核心圈里了的?而且史书上并未记载虢公翰最后的结局如何,当然也没记载他的继任者虢公忌父是否就是他儿子,个中意味,值得深思。
至于东虢国,一直没刷出存在感,后来在东周初期被横空出世的郑国给吞并了。
民选总统郑武公
郑国在春秋时期是一朵奇葩。
因为郑国建国很晚,而且封地位置也不是最好,但却在周平王时期快速崛起,仅三代君主便成春秋第一小霸,连东周天子都被他揍过,风头可谓是一时无双。
但一开始并不是这样的。
郑国的开国君主叫郑恒公姬友(搁现在估计他闹着要改名),是周历王的儿子、周宣王姬静的亲兄弟、周幽王的亲叔叔,曾在周幽王的王庭里任司徒卿士,颇得国人爱戴。他受封的时候封地本来是在王繼内的。但这位姬友很有远见,居然知道西周王室快不行了,于是去请教当朝太史伯,得其指点后,采用威逼利诱等手段,硬生生从东虢国和郐国之间啃下一块地皮来,建立了郑国。这块地皮的位置很不一般,是在后来东周天子都城洛阳的东边,简直是提前赌对了规划学区房的赶脚。
但是当年郑恒公做这些举措的时候,应该是没有想到后面会发生的事情的,他看起来确实是一心一意忠诚地在辅佐自己的侄子周幽王。虽然在周幽王废嫡立庶这件事情上,我们无从得知他的态度,但在具体的行动上,他至少是站在了天子这一边的,因为在周幽王征伐西申国的时候,他一直跟着周幽王,而且最后和幽王一起被犬戎杀死在骊山,以身殉国。
姬友身亡后,他儿子姬掘突成为郑国国君,即郑武公。同样诡异的是,史书上并没有写姬掘突是通过继位成为国君的,而是被郑国人民推选出来的!(《史记·卷四十二·郑世家第十二》:二岁,犬戎杀幽王于骊山下,并杀桓公。郑人共立其子掘突,是为武公。)
西周那会儿是非常讲究封建礼制的,而那时候的郑国人民居然如此有民主意识且会搞民主选举,让人不得不服。
姬掘突想要当国君,正常途径一般来说只有两条:第一是受天子册封,但如果那时候的天子都还不被大家承认的话此路就不通了;第二是合法继承,但史书上没写姬友立姬掘突为嗣,当然,也有可能是还没来得及立嗣就挂了。但不管怎样,史书都没敢写他是继位了成为国君的。那姬掘突要当国君就只能另辟蹊径了。所以在姬友一嗝屁之后郑国立刻就搞了春秋时期可能是第一次估计也是唯一一次的公投选举,姬掘突顺利胜出成为了第一任民选总统,不对,民选国君。由此看来,民主这个词在姬掘突那会儿可能也是个好词,可以用来干很多事。
基于郑桓公的宗周王室嫡亲身份以及他在朝廷中的地位,在两王争位的时候,郑武公的态度就变得很有分量。但郑武公明显背离了他父亲姬友的效忠对象周幽王,改为效忠杀死周幽王一方的周平王一派,成为了扶持周平王的几股关键政治势力中的一股。东周王庭自己也承认,郑国和晋国,是其东迁时所依靠的最主要力量。(《左传》:“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
王子复仇晋文侯
晋国的受封和立国有个典故叫“桐叶封弟”,说的是周天子成王小时候和弟弟姬虞玩,拿了张桐树叶子开玩笑说“我用这个封你”,边上史官马上跪下来说“天子无戏言”,于是姬虞便受封于唐地,他儿子姬燮改国号为“晋”。
爵位传到晋文侯他爸晋穆侯的时候,晋国受周宣王之命征伐条戎,结果反被条戎胖揍一顿。晋穆侯气急败坏,刚巧那时老婆给他生了个儿子,于是就给儿子起个名叫姬仇,就是要记仇的意思,还好那时候他不是在打靶或者修水坝。姬仇就是后来的晋文侯,而且后来的事实证明,他果然很记仇。
姬仇成为晋文侯可不是一帆风顺的,他老子晋穆侯死了之后,居然被他亲叔叔晋殇叔给篡了位,而他这个正牌继承人只好外逃避难。直到四年之后,他才王者归来,带了一帮兄弟回到晋国砍翻他叔叔,夺回了王位。
嗯,怎么闻到了《狮子王》的味道。
辛巴,呃不,晋文侯姬仇经此大难,能坚毅韧忍,杀伐决断,终夺回国君之位,可见绝不是简单人物,内心中对所谓亲情礼法,估计早已鄙视摈弃。另外一点巧合的是,周携王也刚好是周平王的亲叔叔,类比自己的经历,估计也是促成晋文侯最终选择拥立周平王,除去利益因素之外的感情因素。
知恩图报秦襄公
赢非子自从得周孝王封在秦地后,虽然算是有自己的地盘了,但实际上还是个养马的,连诸侯都不是。到他孙子秦赢仲那辈儿时,正值周厉王无道,西戎又反叛周王室,处在西境第一线犬丘的大骆之族第一个遭殃被灭。大骆是赢姓嫡系,是赢仲的老祖,于是在周宣王时,赢仲被封为大夫,奉天子命征讨西戎。然而那时候赢仲作为一届弼马温,哪有多少兵源和战力?结果赢仲讨戎没讨成,反而被西戎给杀了。周宣王于是又召集了赢仲的五个儿子,让他们继续讨伐西戎。还好这次周宣王不是光给这五兄弟讲心灵鸡汤了,而是实打实的给了他们七千名正规兵,这在当时已经是不少的兵力。这兄弟五人背负国恨家仇,战斗力爆棚,居然大破西戎,还夺回了祖上犬丘之地。周宣王便让他们继续守卫西边,封为西垂大夫。
这五兄弟的老大继承了秦地,也就是秦庄公。秦庄公的大儿子叫世父,本来应该由世父作为继承人的,但世父立誓说要为他爷爷报仇,不杀戎王就不进城里住。世父还把继承人资格让给了他弟弟、也就是后来的秦襄公,然后搬出城去住了。秦襄公继位第二年,西戎围住了犬丘,世父领兵出击,却被西戎给俘虏了。
这时候一件诡异的事情又发生了:不知道为什么,第二年西戎居然把世父给放回来了。史书并未记载西戎为什么这么做,但从西申侯和西戎的紧密关系来看,应该在里面出了不少力气。这样一来,秦襄公可能就欠了申侯一个很大的人情。
梳理了这四个关键人物的脉络,我们就可以一窥当时两王纷争时可能发生过的事情了。
讳莫如深姬余臣
前文说到,幽王被杀后,虢公爵姬翰及一众朝臣及诸侯在虢国立姬余臣为王,同时申侯也在西申国立姬宜臼为王,周朝出现了两个天子。
但更多的诸侯们却都选择了在远处观望,包括姬姓同族的诸侯国。于是出现了这样一个情况:这些诸侯们在周幽王死后九年的时间里,统一选择了拒绝朝见周天子,不管是一边的姬余臣还是另一边的姬宜臼。
因为按正统礼制,由周幽王亲自改立的、真正的太子姬伯服,已经随周幽王一同被杀身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周王室已绝嗣。姬宜臼是已被废黜的太子,而且背负着弑父杀弟的恶名,理应丧失了继承天子大位的资格的;但另一边的姬余臣又并非出自周幽王后裔,要称为天子也不是完全经得起挑战,虽然比起姬宜臼来说他似乎要更具有继承资格一些。
但最终姬余臣还是被一众诸侯给摒弃了,他们选择了向姬宜臼朝拜称臣。
这九年里发生了什么,是什么让诸侯做出了选择,而且又开始“朝周”了?
实际上姬宜臼是颇为无辜的,因为这一切发生时他还小,估计也就几岁。他外公虽然立他为王,但实际发号施令的,还是申侯自己。
而他叔叔姬余臣,已经是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了,拥有自己的思想和政策,不像一个孩子那么好操控了。
当他们俩都被各自的簇拥者立为周天子之后,一场你死我活的明争暗斗开始了。如何争取更多的诸侯来支持自己,成为两边派系斗争的重点。
在选择斗争策略和手段上,姬余臣身上是背负了很多羁绊的,他既然被虢公等前朝旧臣的拥立下作为周天子,自然得要按祖制礼法去守住宗周王室的资产,比如王繼之地,那是万万不可能丢弃的。
而相对比之下,姬宜臼就没那么多负担,一是因为他当时还太小,政令为外公申侯把持,他根本管不了;二是因为他的这一派系其实一开始无论是道义上还是实力上,都是处于下风的。对于绝大多数人,当他一旦被置于处于即将可能会失去一切甚至生命的危险边缘时,就会变得无所顾忌起来。特别是对申侯来说,他并没有责任要守住西周王室的遗产,他更为重要的诉求是要保命,是要使自己免于被一众诸侯们作为“周奸”征讨杀灭,是要想尽办法使得外孙的这个天子的称号获得更多诸侯的承认,从道义礼法上获得永久的赦免。因为一旦他在这场权力的游戏里输掉,下场只有一个,就是死,而且是全家死光光。
于是申侯绞尽脑汁地分析和判断了一下形势,然后果断决策,进行了一连串的重大举措,以争取大小诸侯的支持,而其中最为关键的举措,是通过大肆地出卖西周王室的遗产,换取了晋国、秦国和郑国对周平王一方的拥护。
对于晋国,申侯承诺将会把王室东迁,让出大部分王畿之地给晋国,且让晋文侯进入王庭为朝臣(晋人焉始启于京师)。
对于秦国,他承诺将西岐的土地全部赐给秦国,当然,秦国得自己去和西戎讨要,同时给予秦襄公一样他最想要的东西:正式成为诸侯的伯爵位。
对于郑国,承认郑武公民选总统的合法地位,并任命郑武公作为王庭首席卿士,而且申侯还把自己的另一个女儿嫁给了郑武公,以巩固关系;同时默许郑武公吞并其他小诸侯国以扩大郑国。所以不久之后,周平王四年,郑武公便灭东虢国,随后又逐步吞并了郐国、长葛、鄢陵、胡国等,奠定了郑国春秋小霸的地位。
而最狠的一招,应该是策反了虢国的公族成员姬忌父。从名字上来看,姬忌父极可能是当时西虢公姬翰的父亲、前任虢公姬石父的弟弟,即便不是,也应该是虢公家族的直系子嗣之一,但却并没有爵位继承权。申侯抓住这点,向姬忌父承诺许以虢国国君的爵位,使得姬忌父最终叛变携王,成为平王集团在携王集团里的内应,并在周平王二十一年,帮助晋文侯诛杀周携王于虢国,结束了这场二王相争的剧目。之后西虢公姬翰被平王废黜,姬忌父也如愿以偿地成为了西虢国的君主,并进入王庭为卿士。
而以上所有的这一切,周携王姬余臣都给不了这些诸侯,他只能守着所谓正统周天子的称谓和荣耀,期望这些诸侯能良心发现,并遵循礼制转而支持他。可惜在权力的游戏中,良心从来不能当作筹码用。
就这样,在二王相争的关键时刻,晋、秦、郑三国齐刷刷地站到了周平王这一方,并起到了决定胜负的作用。晋文侯在二王相争的第九年去到西申国的少鄂,将已经长成少年的姬宜臼迎接到了京师,并与秦、郑等国一起宣布效忠于他,正式确立和承认了周平王的天子地位。又在经过了三年的准备后,将整个王室东迁至洛阳,开启了东周时代。郑武公也以宗周嫡亲护卫的身份向东方的诸侯们正式征讨,证实了周平王的正统地位。
在姬余臣称王二十一年后,晋文侯以他并非正统为由,在虢国一举将他诛杀,结束了二王相争的局面。
当周平王得到晋文侯终于成功诛杀了他叔叔之后,兴奋不已,立刻为晋文候写了一首赞诗,大大歌颂了晋文候,热情洋溢地称赞晋文侯在关键时刻拯救了周王室。这首赞歌被收录在《诗经》里,叫《文候之命》。
当然所有的这一切,在正史上都含糊略过。可见史书是这样的:比如君主娶了谁,生了谁,而且还在历史上造成了一定影响的,这个多数没法不记载;但是他干了啥,为什么,这个只要大家统一了口径,就好办了。
那什么情况下才这么干呢?
一般来说,站错队了的,比如西虢国和虢公翰,又或者是不太好写的,比如西申国和申侯,这种情况下只好含糊其辞,隐约闪烁的过掉。
还有一类,是不能写的,而且最好连名字都不能提起的,比如周携王,正史里根本找不到他的名字。
在周幽王为天子时,他给弟弟姬余臣的封地叫莫国,所以在春秋以后,诸侯和史官们对在莫国发生过的事情都刻意回避不提,故又有了一个成语叫“讳莫如深”。
游戏的胜方
在得到晋文侯和郑武公的支持后,周平王姬宜臼终于坐稳了天子的大位,但因为他登上这天子宝座的来路不干不净,所以东周的诸侯们即使承认了他的天子称号,也是根本不再把他和他的王室放在眼里的,于是春秋礼崩乐坏的时代正式开始。
至于申侯,作为最终胜出的那位天子的外公,他当然也风光了一阵子。但他在跟随着王室东迁后,毕竟远离了他在西边的西申国,更何况他确实犯下了弑君谋逆的罪行。虽然诸侯们碍于已经承认了周平王为天子,不方便再追究他外公申侯的谋逆之罪,但等他一驾崩,大家立马就不把那个西申国当回事了。周平王驾崩后十六年,秦国要占平阳做都城,随手就灭了西申国。西申国剩余的臣民逃逸到晋国成为寄人篱下的亡国之民。左传中的名篇《驹支不屈于晋》,就记录了申戎在晋国被大夫范宣子找茬要收拾他们时,姜戎领袖驹支据理力争才摆脱困境的故事,其中也提及申姜被秦所灭逃至晋国的过程。颇为讽刺的是,正是申侯自己把西岐秦川一带的土地划交给了秦国,用来做为换取秦襄公支持周平王的筹码,最后却果然被秦国毫不客气的全部吞下了,当中包括了他的西申国。
最终在列王纷争这场权力的游戏中,真正的胜出者,其实是秦、晋、郑这三个国的国君,因为他们都最终如愿地拿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并开始走上了春秋称霸诸侯的幸福道路。
本部完,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春与秋之歌(三)刀剑的风暴》
注:1,本文所言诸事,乃作者个人理论,仅供参考。
2,本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为方便读者理解,并未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作者删除撤换,谢谢!
本文原创,码字辛苦,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