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课路漫漫,学习其修远
一次的学习可能带给自己的改变不大,但是坚持不懈的努力一定会在不经意间带来改变。教研室的王秀红老师组织大家听评课,今天听徐会柯老师和李潇雅老师的同课异构《十五从军征》,听完觉得自己受益匪浅。
《十五从军征》是《乐府诗集》里的一首诗,这首诗揭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不合理,以白描手法勾勒了一位应征多年的老兵回乡见闻,生动传神地描绘出主人公家破人亡的凄凉遭遇,表现出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表达了当时人们对战争的厌倦和强烈的反战情绪。
李老师的课思路清晰,先理出出征时间之久,再听老兵回家路上他听到了什么,他回到家看到了什么,他又做了什么,问题设计层层深入,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诗文内容,可谓循循渐进。赏析诗歌很详细,写法指导有方法。
教研室王秀红老师在听评《过零丁洋》一课时指出诗歌赏析的四要:1.要在情境教学中,感受诗歌意境美2.要在指导学法,读懂诗句中,赏析诗歌语言美3.要在指导感情朗读中,体会诗歌音韵美4.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唤起学生共鸣,体悟诗歌情感美。
如这首诗汉代兵役制度的背景资料可以在理解“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之后出示,可以让学生明白古代兵役制度对人民的伤害。《木兰诗》中也有“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的常年征战之痛苦。
以词语为抓手,意象不可少,清代袁仁林《虚字说》中这样说:“构文之道,不过实词、虚词两端,实词其体骨,而虚词之性情也。”如本首诗中“始”写出服兵役之久。“舂”一次又舂米不仅是舂米,还撞击心灵。“阿谁”一个“阿”字让我们可以体会到亲人不在的痛苦,这些字都可以作为分析诗句的抓手。
想象描述“出门向东看,泪落沾我衣。”老兵会流着泪说些什么,学生在分析诗句的基础上更深层次的理解诗歌,达到共情。这时候再读背这首诗感情一定会上升一个层次,这就是朗读梯度上的提高。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研课路漫漫,我们又何尝不是在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