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同理心

2017-07-13  本文已影响0人  兔司令

你家宝宝是不是已经具备这几种重要的能力:角色取替能力(我能猜测别人的想法)、同理心(我能感受你的感受)、合作(我可以和别人一起完成)、分享(我需要向别人敞开自己的世界)

在幼儿园时期,最应该培养的是同理心(Empathy)的能力

我们所理解的同理心就是一种将对方的感情情绪投射在自己身上的行为和将自己放在对方的处境的想法。

3,4岁左右的孩子已经拥有了心智理论(Theory of Mind),即是了解对方的想法与情感,可以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而5岁的孩子,在心智理论上有一个很大的进步,在他人心智解读的方面几乎可以做到零失误。

伴随着心智理论的发展,儿童在此时也逐渐发展出同理心的能力,一方面是了解对方的想法与情感,另一方面是可以与对方感受到一样的情感,比如对方的伤感能让自己同样感到伤感。

同理心共情,作为一种理解与感受他人想法与情感的能力,可以说是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s)的根基,也是减少校园暴力与社会犯罪率十分有效的方法。当一个人具备理解他人痛苦的能力,能够假设自己是受伤害的一方,并且感受到受害方的痛苦,便会立即停止伤害他人的行为。同理心也是高情商者必备的能力,一个可以成功从他人角度考虑问题的人,是知道说什么,做什么来让对方感到舒适与轻松的。

研究表明,4到7岁是发展同理心的关键期。让年幼的孩子们明白同伴们的想法与心情,知道要分享他人的快乐与感受他人的痛苦。只有当同理心深深扎根在儿童的心理世界里,我们未来领导者才会是一个亲社会与富有同情心的群体。

婴儿的一些同理心共情反应是纯粹、本能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共情的能力会慢慢的内化至价值观,直至成为道德行为的核心,这就需要儿童学会鉴别他人的情感状态,并掌握采取何种方式来应对。下面是儿童发展心理学家William Damon(1988)对从婴儿期至青春期的儿童同理心能力发展变化的分析。

·  婴儿早期:对自我的情感和需要之间的边界很清楚,但不能区分自我和他人的情感与需要。

·  1 ~ 2 岁:能够将辨别他人悲伤的情感发展为真诚的关心,但还不能将这种情感真实化地转变成有效的行为。

·  儿童早期:儿童意识到每个人的观点都是独特的,不同的人对同一情境会有不同的反应。借此,儿童会对他人的悲伤做出更适当的反应。

·  10~12岁:发展出对处于不幸困境中的人的共情——穷人、流浪者及残障人士。到青春期,这种共情能力将对个体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带来人道主义的色彩。

如果我们想要培养自己还的同理心共情可以从下面这几个方面来做:

一、行为的榜样

儿童共情能力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能促进亲社会推理的成熟,也促使他们能够无私地关爱和帮助任何处于困境中的人。而对儿童的亲社会倾向产生最普遍而深刻的影响是他人的行为,也就是儿童所接触的榜样。儿童通过对榜样行为的观察,可以学到同理心能力及利他行为。

二、强化其行为

做为儿童所接触的榜样——父母,经常向儿童做出有关利他行为的宣扬,赞赏那些共情能力高,又表现出亲社会行为的儿童,从而这些奖赏产生的积极影响也会与亲社会的行为联系起来,而儿童也往往会力求实现由自己所尊重的成人制定的目标。久而久之,同理心能力就成为一种自我的强化。同时,也帮助儿童内化社会规则及责任,更加促进了共情能力的提高和利他行为的发展。

三、实践与传授

儿童在观察到父母的助人行为后,特别是父母为其提供了有说服力的助人理由,同时又给予行动示范的情况下,儿童会更具共情能力,并乐于助人,这种行为还能对儿童产生长远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父母的同理心能力及教养方式同样影响着儿童。当孩子出现伤害他人的行为(争执、言语及行为的攻击)时,更多使用非惩罚性方式的父母,常常表现出对别人的同情和关心,他们会劝导孩子为自己的错误行为承担责任,并督促孩子去安慰和帮助对方,这通常能培养出更富有共情能力的孩子;而经常使用强制及惩罚方式的父母则阻碍了孩子共情能力的发展,同时也削弱了孩子道德能力的成熟。共情能力高并愿意做出亲社会行为的儿童,通常他们的父母总是鼓励着他们,并以身作则。

父母需要记住儿童80%的习惯不是教育出来的,而是模仿出来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