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开启新世界之门的钥匙:我读《罗素论教育》
你分得清卢梭、梭罗、罗素这三个人吗?
端午假期读了《罗素论教育》(杨汉麟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作者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是英国享誉世界的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这本书1926年在英国和美国出版,英国版书名为《论教育:特别是早期教育》,美国版改名为《教育与美好生活》。
作者在这本书中结合对自己子女的教育,对教育的目的、道德教育、性教育、保育学校、日间学校、寄宿学校、课程设置、大学、智力教育等方面作了充分的研究和深入的思考。
用一段话来概括这本书的内容:教育是开启新世界之门的钥匙,应当致力于培养独立判断的能力。早期教育可在极大程度上决定人的品性,孩子满6岁前,应完成良好的道德教育,具备活力、勇敢、敏感和智慧。6岁之后主要接受智力教育,培养好奇心、虚心、求知虽难毕竟可行的信念、耐心、勤勉、专心、精确性等智力的美德,培养科学的精神和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并具备智力探险的意识。
作者认为,在一个良好的社会制度下,品性和知识教育应向所有人敞开,并在事实上为所有人享有,“至少使每个有能力从教育中获益的人都能受到教育。”早期教育尤为重要,因为“儿童生来既非‘善’,亦非‘恶’。他们生来只有反射特性及几种本能,由此出发,或健康或病态的习惯即在周围环境的作用下养成。”因此,“早期教育的工作是:调教本能以使之产生和谐的品性。这种品性是长于建设的,而不是破坏性的;是充满爱心的,而不是冷漠阴沉的;此外又是勇敢、坦率和聪慧的。”笔者认为,这种早期教育在我们的教育中恰恰最不受重视,不亦苦哉!
作者很重视教育的力量,“如果保育学校得到普及,就能在一代人之内消除教育上根深蒂固的差别——现在正是这种差别使得阶级对立,就能使所有民众都享有眼下仅限于最幸运者才能享有的身心发展,就能消除现在使得进步如此步履维艰的疾病、愚昧和残酷之可怖的重负。”“一代勇敢无畏的女性通过给世界带来一代勇敢无畏的儿童就能改变这个世界,这些儿童非但未被扭曲成非自然的形态,而且直率、坦诚、慷慨、博爱、潇洒。她们的热情将会扫除我们因懒惰、怯懦、冷漠以及愚昧而忍受的残酷和痛苦。”“使年轻人从恐惧、禁律以及叛逆的或受压抑的天性中解放出来。”创造一个“健康、自由、幸福、仁慈、聪慧”的黄金时代。
在道德教育中,作者认为习惯很重要。“良好的习惯可以使得大部分美德几乎成为自动具有的一样。”“现代道德教育的秘诀是通过良好的习惯产生结果。”“通过培养正确的习惯和正确的技能,我们就使儿童的本能自行激起所需要的行动。”笔者认为,这确实令人惊奇,可见坏习惯的破坏力。
在作者看来,要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每个正常儿童都具有的”“自然的学习欲望应成为教育的动力”。“婴儿的求知欲是如此之强烈,父母只需为他们提供机会即可。”作者指出,“动物、机器、雷雨以及各种手工劳动均能引起儿童的好奇心,他们对知识的渴望能使最有智慧的成年人感到惭愧。”如果“好奇心一死,活跃的智力也就跟着消亡了。”因此,就“不能扼杀智力兴趣”。我们的教育要引以为戒。
作者有力地指出,“爱乃是良好品性的精髓。”“正确的爱应是恰当对待正在成长的孩子的自然结果,而不是贯穿在各个阶段所刻意追求的东西。”遗憾的是,我们的教育者往往以爱的名义摧残孩子。
作者强调,“当孩子年满6岁时,道德教育理应接近完成;那就是说,以后岁月中所需要的其他美德,应当作为业已形成的良好习惯和业已激起的远大志向的结果,由男女儿童自动地发展起来。”“所需要的其他美德应当是由纯粹的智力训练中自然产生的结果。”“只有当早期的道德训练遭到忽略或实施不当时,在以后的岁月中才会需要大量的道德教育。”现实中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早期道德教育的缺失使孩子问题重重,给教师带来了额外的压力。
作者指出,由于“父母有滥用权力的问题。”不应当让孩子“受到父母的过度影响”和“长辈的过度束缚”。“不绝于耳的唠叨、指责,严禁弄出声响的规定,没完没了的对礼仪举止的教诲告诫,所有这些使得儿童期变得暗淡无光。”然而,中国的父母普遍经常犯这类错误。
在教育中,作者认为,功利主义与人文主义应保持平衡,换言之,既要追求物质利益,也要追求精神愉悦。就后者而言,我们的教育甚至远未起步,还任重道远。
作者强调,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伙伴很重要,因为“慈祥的父母造成过于放任的环境,缺少亲情的父母则造成压制本能的环境。唯有同龄人才能在自由竞争和平等合作的氛围中为本能提供充分发展的机会。自尊而不专横、小心谨慎而不奴颜婢膝等品性,最好在与同等人的交往中习得。”作者同时也强调,天才级的人物不一定非得去学校,否则就会泯然众人。
作者认为,在学习中要“具有一种知识上的冒险意识”。遗憾的是,我们的教育往往使人们满足于接受现成的观点,却不敢多想,不愿深思,更不用说质疑了。其实,只要往深处多想一点点,思想就会焕然一新。
作者精辟地指出,“在全部学校岁月中,应当持续不断地进行室外事物的教育。”这“包括以下诸方面的知识:农业过程、动植物、园艺、乡间观察习惯等。”否则“城里人”对人生的态度会普遍变得“琐屑、浅薄、轻浮”。在笔者看来,接触大自然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城市这却成了奢侈品,大概这就是留给乡村的一大福利吧。
作者还让我们理性地看待科学。“科学正在置于我们之手的塑造年轻心灵的权力,仍是一种能被滥用的极为可怖的力量;它若落入错误之手,则可能产生一个比自然的无序的世界更加无情、更加残酷的世界。在传授宗教、爱国主义、勇敢精神或共产主义、无产者主义以及革命热忱口实下,儿童被教育成为偏激、好斗且残忍之人。教育工作必须受到爱的鼓舞,必须以解放儿童身上的爱心为目的。否则,随着科学技术的每一进展,教育给人类的祸害反而会愈演愈烈。”这段话值得每个教育者反思。
读完这本书,笔者最大的感受是有着伟大头脑的人对教育的认识都惊人地相似,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尽管作者在书中的观点与很多先贤不无相似之处,但读这本书依然无比享受。
注:文中配图由笔者提供。
O�Y���PŹb����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