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心里都藏着小怪兽
![](https://img.haomeiwen.com/i6144730/b68c04469761e1f5.jpg)
这段时间,每天都在利用地铁通勤那段零散又漫长的时间听简里里的音频专题《人性皆有空隙·理解人格的52堂心理课》。沉闷的一个半小时里,因为耳机里温柔知性的声音织起了一条绵绵密密的通道,联结起了一个更为隐秘而有趣的世界。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都处在一个微妙的平衡中。当保持这个平衡时,一切都是健康和良性的,偶尔的偏移也并不可怕,因为通过整个系统的自动调节总是能重新回到平衡点。然而,在反复、持续、高强度的移位后,一旦超过了某个承力限度,改变就变得不可逆转,良性循环系统被打破,会在不可逆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支撑这个新平衡的系统。很遗憾,这还有可能是一个具有毁灭性的系统。
各类型的人格也是如此。正如简里里反复强调的,每个人可能都是多人格的综合体,每一种人格在健康阈值内,在某个自动触发的当下,都是对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的,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也是有弹性的。但是某类型的人格障碍,就是超出合理范围内的病态呈现,如果不察觉不治疗,很可能就是不可逆的。
自恋型、抑郁型、强迫型、偏执型……每一种人格后面那根植于心的核心感受,我听到的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是恐惧和羞耻。而发展至人格障碍的那些人,内心究竟在体验着多么剧烈的恐惧、羞耻等复杂感受,又是怎样的成长经历把他们一步步推向求出无期的地狱之境?
举个例子。简里里对抑郁症的核心体验有个很形象的比喻——“活在暗无天日的凛冬,荒凉,贫瘠,丧失生命力”。而这种生命力的丧失,不仅仅是丧失爱、热情等积极的正面力量,连愤怒、怨恨这些超强的负面力量也一并失去了,了无生趣的艰难跋涉在一段密不透风、满眼苍凉的旅程。
![](https://img.haomeiwen.com/i6144730/07dcdfcc084f4aed.jpg)
我在知乎看到过一个问题“抑郁症是怎样一种体验?有多痛苦?”,很多抑郁症患者来答题。大部分都会提到,比如记忆力下降,思维和行动迟缓,不想哭不想笑没有任何情感等,其中有一个热门回答的作者在最后说“妈蛋打这么一点破字花了一个小时”,可以说是非常扎心了。抑郁症是心理和生理互相影响的非常典型的病症。也许当心如死灰的状态持续足够久的时候,身体各个核心器官也会逐渐麻木和失灵,而这些生理指标的异常,会加剧心理的痛苦。这种双重叠加的折磨大概是抑郁症患者最难熬过的冬天吧。
再比如说偏执型人格障碍。活在非黑即白的世界、无法区分内在现实和外在现实的人们,你一定想不到当他们在多疑、敏感,莫名其妙攻击你的时候,其实是因为内心极度的低自尊,而构建出否认、分裂和投射的防御模式。严重缺乏整合能力的他们,只能通过这样的方式保护自己的存在感,去抵御人与生俱来的基本的存在焦虑。
![](https://img.haomeiwen.com/i6144730/b0dc9b6e1c24fa42.jpg)
和抑郁状态、抑郁症的关联度不强不同,偏执状态和偏执型人格障碍在核心体验方面是有一定的共通性的。
一个很常见的例子,当我们在亲密关系中因某个事件导致关系紧张时,很多人会触发偏执状态来自我防卫:
1.第一反应是把责任推到对方身上,出错的都是对方——不敢面对内心的恐惧和羞耻,予以否认;
2.因为这次事件全盘否认对方的一切,对方是不好的,根本不值得我爱——无法整合爱与恨,害怕恨意过多侵蚀自己的爱,于是分裂开来;
3.他应该如何如何,可他没有,那他就是错了——我不敢面对自己的错,所以我投射给他,他错了我就没错了。
当然,对于一个心智正常的成年人,在短暂启用偏执模式完成自我保护后,随时间推移应激状态解除,会有能力恢复正常状态,来更客观的复盘这次事件中出现的问题。但是在偏执型人格障碍中,这些是不存在的,他们陷在永无止境的极度焦虑中。
思考到这些,心也变得通透柔软了起来,有一种豁然开朗的解脱感和自由感。人生而多艰,相遇时也许大家都在忙着或召唤或安抚自己心里的小怪兽,毕竟在特定的当下,小怪兽是能帮助守卫自己的核心感受的。如果实在没有能照应周全,至少相视一笑多些体恤当作赠予彼此的慰藉吧。
越理解人性的复杂,越有足够的力量和温度去面对世界,或者去和自己和解。我们的各种烦恼、缺陷和遗憾所形成的那些空隙,才是光照进来的地方,也是唯一能帮你发现、接近本质和获取与缺憾共舞能力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