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养方式也可以遗传

2018-09-02  本文已影响0人  张厘厘
大手牵小手

今天读了一篇特别有意思的文章,余华的《父子之战》。

余华的儿子叫漏漏,一直纳闷,为什么会起这样的小名。作家的脑回路果然和普通人不一样。

虽是作家,似乎教养孩子的方式也未见得高明多少。不外乎就是大喊,扔小黑屋,扔屋外。实在忍无可忍,该出手时就出手。

漏漏估计是把爸爸当怪兽,不然,怎么总是想法设法逃出爸爸的“魔爪”,越战越勇呢?最有意思的是这一段:当我儿子接近四岁的时候,他知道反抗了,有几次我把他抱到门外,他下地之后以难以置信的速度跑回屋内,并且关上了门。他把我关到屋外。

现在的孩子营养好了,智商也跟着“蹭蹭蹭”往上涨,小人精似的,把大作家爸爸耍得一愣一愣的。

到这,余华承认:我注意到我儿子现在对付我的手段,很像我小时候对付自己的父亲。

余华逃避父亲责骂的方式,就是——装病。棋逢对手,父亲是一位医生,自然知道他的小伎俩,也不戳破。终于,变本加厉的装病付出的代价就是——被父亲割去阑尾。

父子之间的交往,从来都不拖泥带水。挨打挨骂的时候,雷厉风行,绝不含糊;殷殷关切起来,也是饱含深情,牵肠挂肚。

文中写到:很多年过去了,当我开始写作以后,我父亲对我写下的每一篇故事,都是反复地阅读,这几乎是他一生里最为认真的阅读经历了。当我出版一部新作,给他寄出后,他就会连续半个月天天去医院的传达室等候我的书,而且几乎每天都给我打电话,对我的书迟迟未到显得急躁不安。

父子情深,就是在父亲的“恨铁不成钢”中慢慢滋养出来。等儿子功成名就,父亲才卸下这副重担,开始品尝硕果的滋味,而此时一定是父亲最幸福的时刻。

血浓于水,没有哪个父亲不爱孩子,也没有哪个孩子不心疼父亲。自己当了父亲,才发现,当初父亲的影响已经像一道刺青,深深地刻在骨头里,多多少少会传递到对后代的教养方式中。柔声细语,是爱;简单粗暴,也是爱。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