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2017年上半年经济数据,看“国家中心城市”的虚与实
山川网:国家中心城市,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编制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中提出的处于城镇体系最高位置的城镇层级。国家中心城市在全国具备引领、辐射、集散功能的城市,这种功能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对外交流等多方面。
国家中心城市是实现“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推动中国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要求。2010年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建设五大(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国家中心城市的规划和定位。
2016年5月,经国务院同意,发改委和住建部联合印发《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规划》中首次明确提出,成都要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增强成都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科技中心、文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功能。
2016年12月,国家发改委印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中,第六章节明确提出,支持武汉、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中国官方层面,对于以上几座城市的定位分别是:
从总体上看,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应当引领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重庆地处内陆腹地,居承东启西重要战略地位;郑州则承担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交通的枢纽作用。
北京:着眼建设世界型大都市,强化首都功能,发展首都经济,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提升国际化程度和国际影响力,联袂天津引领环渤海地区发展。
天津:提升国际港口城市、生态城市和北方经济中心功能,重点开发天津滨海新区,建设成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先进制造业和技术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协同北京辐射带动环渤海地区发展。
上海:优化提升经济功能,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国际大都市,联袂南京、杭州辐射带动长三角地区发展。
广州:形成国际航运中心、物流中心、贸易中心和金融服务体系融合发展格局。建成功能完善、辐射全球的大型国际航空枢纽。增强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创新、高端服务和综合服务等功能,强化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和区域文化教育中心的地位,建成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国际大都市。联袂深圳、香港、澳门推进珠三角地区现代化。
重庆:围绕建成国家中心城市,强化重庆大都市区西部开发开放战略支撑和长江经济带西部中心枢纽载体功能,充分发挥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商贸物流中心、科技创新中心、航运中心的作用。
成都: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增强成都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科技中心、文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功能。
武汉,简称汉,别称江城,湖北省省会、中部六省唯一的副省级市,是中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
郑州:中国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中原经济区核心城市,“一带一路”核心节点城市。发展成为国际化航空大都市,国际商都,国际物流中心,国际性工商业中心,全国区域性金融中心和现代服务业中心,全国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国际化旅游城市。
关于“国家中心城市”的这个概念,我想大家是不太陌生的。尤其是在近两三年来,一些中西部城市争夺这顶帽子的声音不绝于耳,各种官方和民间的讨论更是如火如荼。归根结底,其实也非常好理解,如果能够拿下这顶帽子,于实可以获得更好的政策支持,于虚可以获取更高的知名度。两相结合,对于招商引资、吸引人才、拉动经济,都会有着不少的好处。
对于国家中心城市这种说法,小川个人认为,有两个点其实非常值得注意一下:其一是虚与实,比如北京、上海、广州三城,无论挂不挂所谓国家中心城市的名头,其城市综合实力、经济辐射力都是毋庸置疑的。是中国北部、东部、南部当之无愧的中心城市。
其二是全国还是区域,这一点比较有意思,所谓全国性的中心城市,结合国家直辖市设定,结合中国地理位置分布,结合国家经济战略规划,那么中国的全国性中心城市,就是东西南北四座——上海、重庆、广州、北京。这样的城市,往往是在时间的进展中,自然而然成为中心城市的,经济只是其要素之一,政治、文化、交通、军事、地理等各个方面都十分重要。
而区域中心城市则较为好理解,按照传统的中古地理区域划分,中国可以分为:华北、华东、华中、华南、东北、西北、西南。而每个区域,都有一个区域性的中心城市,比如以上区域分别对应的中心城市是北京(天津)、南京、武汉、广州(深圳)、沈阳、西安、成都。
这些城市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它们城市固话的区号,是有别于普通地级市四位数的三位数,北京010,广州020,上海021,天津022,重庆023,沈阳024,南京025,武汉027,成都028,西安029。从电话区号位数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国家层面对于这些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城市的看重。
我们重回本文开篇时,小川提到了七座“国家中心城市”,其中北京、上海、广州三座城市作为老牌的一线城市,其地位稳固,此前小川的多篇文章中一般也都会选择一笔带过。那么今天小川重点和大家聊聊另外几座城市的情况:
首先是天津,天津其实无论是在直辖市里,还是在国家中心城市里,存在感都是极低的存在。这一方面是由于天津这座城市的风格整体低调,我们很少在各种媒体上经常看到天津刷屏的信息。另一方面,由于天津距离北京的距离过近,所以长期以来都扮演着一个陪衬者的身份,而且天津也早已习惯这种身份。当你去到天津这座城市,你就会发现,整座城市都弥漫着一种缓慢的气氛,对于经济发展并没有像其他一二线城市那种急迫感。
上半年经济总量上,天津九千多亿的数据,依旧堪称靓丽。目前国内除了北京、上海两座超级城市半年度GDP已经过万亿外,广州、天津、重庆是最接近这一指标的三座城市。但是相比北京、上海,甚至广州,天津和重庆经济总量的迅速提升,其实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国家政策,基础建设和固定投资的占比较大。比如天津,一个滨海新区的GDP总量就能够占到城市经济总量的一半,但这些数据更多来源于基建、央企国企挂名、港口贸易,这些对于城市经济竞争力和城市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显然较为有限。
另外一件比较有趣的事情,发生在西部和中部,因为相较于其他地区区域中心城市一般以一座城市为主相比,西部目前是重庆+成都,而中部是武汉+郑州(长沙也不容忽视)。这其实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这四座城市,本身的经济基础在所在区域尚算不错,具备国家重点扶持的条件;另一方面是相比东部沿海城市的先天地利之便,中西部城市面积广阔,人口众多,发展经济更为不易。为了更好地扶持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多的培养和树立小范围内的中心城市,对于拉动对应区域经济增长,缓解全国中心城市的人口流入压力,作用明显。
但是,一座城市的经济发展,势必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会因为设置一个新区,或者增加几个高大上的头衔,就能够瞬间腾笼换鸟、鸟枪换炮。当我们仔细看上文中几座城市第三产业占比的数据时,就能够看出几座城市所处的城市发展阶段。城市越发达,第三产业占比就会越高,城市化成熟程度也就会越高。北京三产占比已经超过了80%,上海和广州也都处在了70%的阶段,而其余的几座国家中心城市,均还处于50%的中期阶段,未来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对于类似“国家中心城市”这样的城市头衔,小川一贯的态度是,它是一座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自然而然被国人所公认的,而非通过或官方、或民间的任命和评选得开的。头衔可以瞬间挂上,但是百姓的生活水平却永远不会瞬间提高。相反,有时候一些行业非常热衷于炒作城市头衔,往往政策还没出来,房价先上去一波,百姓自然深受其苦。
所谓的好城市,判断的最大标准,应该是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居民,幸福安居。地方政府适度带上一些帽子,对于城市的营销有所帮助;但是如果过于沉迷于其中,则有可能演变成皇帝的新衣,空有其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