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的思考金色梧桐亲子教育

孩子不是你的工具

2021-03-23  本文已影响0人  冬后春初

这几天,一个留学生在学校自杀的,消息传得沸沸扬扬,很多做父母的不仅在反思,这算不算把孩子教育成才。

从整个孩子的成长经历来看,老父亲好像一直把他当成自己的实验对象,有评论说他爸爸可是最早的网红。

孩子出生不久父母就离婚,爸爸一个人把孩子抚养成人,可谓是很不容易的。

可是爸爸一味的给孩子挫折教育和把孩子当工具的教育方式,实在不敢令人恭维。

昨天与孩子在一起,看着孩子可爱的一面,我在想如果把孩子可爱的一面拍出来发出去,肯定也会得到别人的赞扬。

可是,把孩子晒在别人的眼皮底下,在孩子未成年的时候这样做,对孩子的生活会带来影响,还是把这收集起来,等孩子长大之后给他看吧。

我认为这样的想法对于父母来说应该是比较理智和成熟的。

孙俪的一双儿女,可谓是保护的相当好。按说明星的子女,从小让他们当童星,对于孙俪夫妇来说,应该是手到擒来的事。

可是人家出于对子女的保护,很少让两个孩子出境。孩子如果优秀,在任何地方,任何方面他都可以表现出来。

但是你在孩子心智未成熟,自己没有分辨能力的时候,把孩子放在光环之下。

孩子在承受了别人羡慕的眼光之后,他能否承受黑暗的一面。特别是如果孩子遇到网络暴力的时候,父母和孩子能否能承受因此而带来的负面影响。

这些事情做父母的有没有想过?

从那个自杀孩子的成长经历来看,老父亲的确把孩子教育的很优秀。

可是,我觉得纯粹是老父亲的自己作秀。孩子从小被迫承受父亲对他的实验,孩子没有选择的权利,更不能有反抗的意识。

表面上每件事情都是让孩子做选择征求孩子的意见。可最后结果出来,总是老父亲的决定和选择。

是想孩子整天处于一个压抑的环境,心里的委屈得不到释放,长期下去,孩子很可能会得上抑郁症。一旦抑郁症严重,自杀的倾向就特别明显。

谢谢你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就是因为父母一味的要求孩子学习好优秀,而忘记了孩子的心理需求。

孩子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加之又没有发泄的渠道,父母不听或者忽视孩子们的需求,导致很多孩子会越来越沉默寡言。

前几天也看到一篇文章,一个当教师的妈妈一直认为孩子很优秀,孩子也考取了国外的一所大学。

可是孩子在上了第3个月之后就自杀了。当教师的妈妈一时接受不了,觉得自己的孩子从小就很听话,表现的也很乖,为什么想不通,考起了优秀大学之后,就选择了自杀呢。

后来妈妈就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从孩子从小的成长轨迹和一点一滴的生活片段,妈妈觉得还是忽视了孩子的心理感受。

如果孩子把父母当成自己的知己,有什么事情都和父母沟通和商量,其实这些都是孩子潜在的向父母求助。

比如有时候,孩子把在学校发生了一些事情与父母分享,这时候父母一定要给予孩子积极回应,一方面给孩子一些这方面的处理意见,另一方面也是让孩子如果遇到此类事情的处理方法。

比如昨天孩子放学的时候分享了他们班上发生了一件事。

昨天中午天气比较大,他们班一个男生去的比较早一点,在太阳底下晒的时间长一点,在测量体温的时候量到了38度。

然后,孩子在外面又跑了一圈,测量的体温还是38度到39度,下午学校就没有让孩子去上学。

很明显,连孩子自己都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儿,但是学校不敢冒这个险,让家长带着孩子回去休息。

由此孩子决定第2天也这样做,下午就不用去上学了,可以待在家里休息。

我的立场肯定让孩子不让模仿这种巧合事件。孩子可能也只是说说,但是我对孩子说,只要站在阴凉处,过几分钟就可以。

因为去年我们也遇到过这种事,并把我们的处理意见告诉了他。

去年疫情期间,一位同事开车来上班,因为车里开了空调,测量的温度是37度5,后来我们让他在院子转了10分钟,温度就降了下来。

对于这样的事儿,学校肯定有应急处理方法,不可能让你们随意模仿下去。

孩子可能觉得这件事情纯粹是好玩,但是做父母的自然就要打断他们的潜意识想法。

教育孩子真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孩子小时的时候,你与孩子互动的越多,给孩子的压力越小,孩子长大的时候,他的心智就会越成熟。

特别是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做父母的一定要随时掌握孩子的心理状态。

不要认为孩子乖,听话就是好孩子,当孩子与父母沟通的越来越少的时候,父母就要引起警觉了。

孩子考上大学,考上名校,也只是他们人生的一步。 而真正决定孩子是否成才的标准,就是孩子能否一辈子做一个正直的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