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今天是周末,我们上的是大课。所谓大课就是一上一个半小时,中间不休息,半天上两大节。
我是下午的课,课开始时先安排背了会儿古诗。然后开始复习古诗,我带着孩子们一首一首过,尽管我已经在努力使这个过程变得有趣,尽可能拉近孩子们与这些古诗的距离。
比如我给孩子们说,我们现在出去旅个游,回来会写篇文章,古人出去转转也会写东西,你看,崔颢登上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就写下了著名的诗篇《黄鹤楼》……
但是串了两首后还是觉得孩子们会疲倦,于是在讲到王维的《使至塞上》时,我结合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提到了今早听丰子恺的《岁月忽已晚》时的感悟。
书中提到一节绘画课中,华先生老师让三个学生均匀地站在讲台上,每人手中持一本书,问“好看不好看”,大家说好看。
其次,他教两个人共拿一本书,站在讲台的三等分处共看,其余一个人在旁边侧着头借看,问我们:“这么样好看不好看?”大家全体一致回答“很好看”。
最后,他教这三个人各持一本书,分别站在讲台的三只角上,问我们:“这么样好看不好看?”我们全体一致回答:“很不好看。”
然后华先生说,倘描图案画,不妨把同样的三株并列起来,加以装饰风,其形式均齐,对称,而反复,很是好看。
倘描写生画,一齐并列就嫌太呆板,分别放在三只角上又嫌太散漫,必须巧妙地布置,使这三株菜集中于一个中心点,而其间又有主有宾。那么既有变化而不呆板,又有系统而不散漫,看去方觉自然。
我看孩子们都抬起头,听得津津有味。说完这些,我又谈到自己的思维迁移,我早上一边洗漱一边听书,听到这里你猜我想到了什么?两个一起看书,另一个在旁边……马上有学生说《核舟记》,“对,苏黄共阅一手卷,这样的画面就是有主有次,有变化而不呆板。”
进而我又想到,我们写作也是如此。
看来各门类在审美上都是相通的,有详有略,有主有次才能是吸引人的好文章。若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像一盘散沙,必然让人感觉凌乱而无序。
我又想到书画作品和音乐的相通之处,就拿《千里江山图》来说,整个画作就像一首乐曲,开端有序曲,中间有起伏,有高潮,然后再渐渐地归于平静。
而每一个独立的个体又是有主有次,几座山峰中,一定有一座是中心,其他山则众星拱月般围绕。
我们也经常说“文似看山不喜平”,你看,这画和音乐和文章都是可以相通的。
跨学科听一听,也是很受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