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三十二|执迷:如何正常的爱与被爱
之前已经拜读了国际著名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女士的著作《中毒的父母》,也为此书撰写了一篇书评,个人在读完本书后,认为苏珊女士的心理学著作最大的特点就是读者能够迅速理清楚本书的思想脉络。
这本书也不例外,作者在书中关于执迷的研究大体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指出四种执迷者的画像,第二部分指出可能被执迷者盯上的一些目标的特质,第三部分则是指出摆脱执迷的具体方法与操作路径。
不过,在正式切入这三部分的内容时,首先,需要理清楚的是关于执迷的定义,到底什么是执迷?作者在书中并没有明确定义,只是给出了执迷者可能具备的四个特征,个人总结为三句话:第一,满脑子都是对方,第二,对对方充满无限的渴求,第三,只要自己被拒绝,或者得不到,自己就行为失常。
单是从这三句话当然无法准确识别执迷者与健康爱恋者的区别,不过,后文会给出清单以及准确论述四种类型,可以帮助读者准确识别与分析,其实,即便不去看清单或者分析有哪四种类型,读者自己也可以从自己亲身经历或者日常观察体会中总结出来二者区别。
对于一段健康的爱恋而言,彼此各有边界,可以在相互独立且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信任,可对于执迷者而言,他们只会在恋爱关系中向另一方似乎无休止地索取关怀,爱,安全感等等,即便对方在这段关系中感到窒息,执迷者仍旧不会放过。
在作者的一系列研究中大体可以提炼出这四类典型代表,第一类是情感索爱者,他们将自己爱恋的对方视为唯一的完美情人,他们按照自己幻想的样子去改造对方的生活,对于他们而言最无法接受的是另一方的拒绝,面对拒绝他们可能会否认事实,将拒绝合理化,选择性关注那些有利于自己复合的信息等等。
第二类是情感绑架者,他们往往直接忽视对方的意愿,透过自罚来诱发对方心里的负罪感,亦或者是采取打爆电话、开车蹲守、不请自来、跟踪等等手段来证明自己那强烈、圣洁、充满诗意的爱情,可却忘了自己的谢谢手段恰恰进一步引发了对方的憎恶,而作为施加此类行为的主体却活在自己编制的世界里浑然无感。
第三类是情感毁灭者,他们往往在自己得不到某段感情时,就采取系列的报复行为,或是情感b力,或是语言b力,或是身体b力,或是财产b力等等,总之,就是一句话:“得不到,就想尽各种办法摧毁这一切”。
第四类是情感救世者,这类人往往会被那些人渣,人格障碍,或者浑身上下有各种问题的人所吸引,之所以会如此,就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能够改造对方,能够用自己的爱将对方引上一条光明大道,能够将对方从问题中人改造成自己心目中幻想的完美情侣,可事实结果恰恰相反,这类人恰恰成了情感世界中问题中人的傀儡。
以上四类就是书中对于执迷者所描述的典型代表,不过,一段异常的恋爱关系,大都时候,往往不是一方的问题,情感的另一方也有可能在此中间出了问题,这就是前文业已谈及书中的第二部分,那些极易被执迷者所盯上的目标,在作者笔下被定义为协同执迷者。
所谓协同执迷者,就是那些热衷于追求激情与刺激,但却特别害怕抛弃,内心极度空虚之人,其实他们与执迷者没有本质的区别,顶多是程度上的不同而已。
对于他们而言,执迷者超乎寻常的控制欲恰好填补了自己内在的空虚,可这恰恰成了将一段恋爱关系推向了越来越糟糕的境地的错误做法。作者在书中针对这类群体情况列举出了一些典型特质,其中没有底线,过度自责,强烈的负罪感最为关键。
那作为执迷者或者协同执迷者该改变呢?书中第三步部分的内容,就针对以上问题,开了一系列良方。但是作者在书中也明确指出,有些问题过于严重者,比如:那些在家频繁地令人无法忍受家b,已达到伤人的地步了,那么,本书所提供的方法也就束手无力了,只能建议这类人直接去咨询心理医生。不过,对于轻度或中度的群体或许是有所裨益的。
作者在具体教授方法之前,认为应该先了解一个人为什么会变成执迷者?在作者研究看来罪魁祸首就是一个人心里重建原始依恋关系的连接强迫。这句话是何意也?其实,就是自己从小从父母依恋关系走向自我独立的过程中出了问题。
父母没有在孩子从依恋走向自我独立过程中,给到足够的关心,爱,安全感,待到孩子长大了,就特别想在恋人身上重建幼时与父母那般的依恋关系,而且这不单单只是一种强烈的想法,而是一种不顾一切的强迫,所以被作者命名为连接强迫。
可以举前面执迷者第四类典型代表情感救世者以作说明,之所以他们会被那些问题中人吸引,往往来自于他们从小活在一个不健康的家庭环境里,在这个不健康的环境里,他们与父母的角色可能颠倒了,本来是父母照顾孩子,但可能由于父母离异等情况,孩子可能还得担负起照顾父母中某一方的责任,就这样将孩子塑造成了“救世主”。
当理解了执迷者的心理成因后,就可以尝试着来练习作者提供的方法了。作者的这个治疗周期,前期是两周,首先,要完成的是写日记,就是自己每当想对方以及要很对方接触时,就把自己的想法,行为,事情经过等记录记录下来。
不过得注意的是所含内容得包括以下七个问题的答案: 1.是什么触发这个想法的? 2.我想了些什么? 3.我有什么感受? 4.我想做什么? 5.我做了什么? 6.结果怎样?
在此处,需要明显注意的是要将自己的想法与感受区分出来,可能有人不以为意,认为想法与感受没什么区别,但举几个例子,就或许会发现其中的差异了,比如:想法是,这电影太难看了,感受是厌恶,无聊,失望;又比如:想法是,我的恋人总是言不由衷。 感受是,焦虑、害怕、不安。
第二步,规划自己的情感假期。在这个情感假期里,自己不去见恋人,也跟对方说清楚,自己需要花点时间理清楚彼此的关系,然后找个悠闲的地方,可以是旅游景点,采取暂停自我惩罚,给自己行为划底线,找一个情感之锚,找到生活中其它的兴趣,做自己开心的事等等措施来帮助自己重塑生活。
在这些措施中,仅解释一下何为情感之锚,所谓情感之锚,就是找个自己信得过的朋友来帮助自己一起度过这段时间,可以向对方倾诉自己的心事,也可以在自己实在按捺不住执迷行为时,可以让朋友来说服自己。
第三步,控制执迷想法。首先,识别自己的执迷想法,将其分为三类:回忆,幻想,内心独白。需要注意的是内心独白,很大程度不是自己的心声,而是自己为自己的行为合理化的过程,因此,需要仔细识别,可以从日记本中的我想做什么中去识别。
其次,给自己执迷的想法牢牢贴上执迷的标签,亦或者转移注意力,什么事能够让自己不去想对方,就一直做下去,最后,实在不行,就把自己的这股想法,在脑海里用形象化的方法粉碎它。比如:可以想象成被奥特曼打得毁灭的怪兽。
第四步,评估与核查自己的情感处境,这里作者列出了两个清单,比如:每次都是你主动联系对方等等,个人以为自己也可以参考作者提供的清单,来列清单,认真审视,明确选择。如果这段关系不能继续,可以试着为自己过往的爱情写一封悼念书,让往事都随风而散。
第五步,将童年时所受创伤根除。可以自己写一封信给曾经伤害过自己的父母,在信中充分完整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就可以,可以自己扮演自己理想中的父母来教导自己,也可以采取去象征化,将恋人与父母的影子分离。
第六步,重新找到真正的爱情。当敢于面对一段要结束的恋情,不在为自我争论或者辩护时,当敢于直接提问获得最终的真相时,当敢于相信自己,经过练习或者治疗,能够真正获得一段健康的亲密关系时,或许真爱就在不远处。
不敢奢望这六步方法就是万能钥匙,能够破解执迷者所深陷的密码,但这至少提供了一些可能性,也许自己在联系的过程中,不经意间就发生了改变,也是很有可能的。
其实,读完这本书,个人内心也是诸多感慨,自己曾经或许也就是个典型的执迷者,就算不是,或多或少也有它的影子,如今,透过本书仔细反省,或许给自己未来的情感道路就减少了一些弯路,希望诸位的恋爱关系不要时刻处在“我们爱得难舍难分,爱得奋不顾身”的境地中,更多的时候是彼此都是独立的个体,你我皆有不可侵犯的边界,认识到这一点,或许就能是健康的爱与被爱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