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个我们始终在定义的词语
估计在1856年前后,托尔斯泰回到了自己的庄园,那里名叫亚斯纳亚-博利尔纳,这座庄园靠近图拉,距离莫斯科大约120公里。在那之前,托尔斯泰已经将庄园中的华丽大屋转卖了,庄园里只留下了两座小厢房。从我们现在已经知道的情况来看,托尔斯泰住在这座庄园里尚保留下来的小厢房里,他将余生的许多时间用于救赎年轻时的罪。在《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中,托尔斯泰以近乎残酷的诚实揭露了自己的癖嗜和自私。
在那之前,托尔斯泰参与了克里米亚战争,并在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围攻战中身负重伤。这场战争让参战各方都精疲力尽,不论是沙皇俄国,还是英、法和土耳其,对战双方在克里米亚战争中都表现出了巨大的勇气,但这丝毫不能掩盖士兵的缺乏训练、武器装备的落后,以及战略战术的过时------无论是英国的骑兵、法国的步兵,还是沙皇俄国的军队,都一个样。但最后,沙皇俄国输掉了战争,沙皇的威望一落千丈。
战争会使人们变得激进,与战胜相比,战败更容易使人变得激进。
对于沙皇俄国来讲,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直接带来的后果就是沙皇变得更激进了。在1856年的时候,托尔斯泰带着从战场受伤的身体回到家园,他已经预见到了将要发生的事情。他决定先解放自己庄园中的农奴,给予他们人身自由,向他们低价出售土地。但是不幸的是,在与农奴们数次协商之后,他们拒绝了托尔斯泰的全部提议。但托尔斯泰决心要这样做。到了1856年3月,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发表了《解放农奴宣言》,这份宣言比另外一块大陆上亚伯拉罕-林肯颁布的《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早了两年。
托尔斯泰的身体力行并未让他意识到解放农奴将会遇到什么样的障碍。但是对于林肯而言,他深深地知道这份《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会遇到什么样的麻烦。在1865年4月4日,林肯乘坐“马尔文号”蒸汽船从华盛顿出发,前往佛吉尼亚州的里士满。这场从表面上看围绕着“解放黑奴”而开展的战争至此已经胜负已定,但是对于美国南北双方来讲,这场破坏性极强的内战终于可以划上句号了。而林肯亲身前往里士满就是为写下这个重重的句点。从里士满返回时已经是1865年4月14日,林肯前往华盛顿的剧院观看戏剧,那一晚他遇刺身亡。刺客是一位南方联盟的支持者。
以上这些简略的叙述在时间上略有偏差,而且是讲述发生在两个不同国家的事情,从表面来看,无论是托尔斯泰还是亚历山大二世,抑或是林肯,围绕着他们的人生所发生的事情,都与“解放”有关。不同的地方在于,沙皇是在战争失败之后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而林肯是在战争之后彻底赢得了这个问题的决定权。这也就决定了美国与沙皇俄国在随后的历史进程中走上了不同的路径。
我们无法判断采用”假如"这样的前提来进行历史分析,至多我们只能使用已知的历史来推测“假如”之后的种种可能,并且认识历史进程中的标志性人物和事件对于我们理解历史的重要性。在《BBC世界史》中讲述到近现代阶段时,作者采用了将克里米亚战争和美国南北战争两条叙事交错并行的方式,这样的叙述方法也让我们得以从更为宽广的视野中去观察在基本在同一时间段在不同地方发生的相似主题的历史。并对这些不同的历史进程做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
正如美国的南北战争,这场战争的起因不是简单围绕着是否“解放黑奴”开始的,而是分歧集中聚集在这个议题上爆发而已。而美国也正是通过南北战争才真正成为一个合众国。而这种结果恰好符合林肯最开始的初衷。美国南北之争的矛盾绝非只有“解放黑奴”这一点,只是这一点太符合历史叙述的精髓所在了。从另一面来看,美国南北熔合的过程付出的成本及代价实在过于巨大了。
相比林肯,托尔斯泰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即便他提前预知了即将要发生的事情,却在具体推行上遇到了不能想象的困难。这一点,作为托尔斯泰而言,成为他终生的困惑。托尔斯泰随后的日子里也努力让自己成为一名农民,在没有农奴的情况下,托尔斯泰对于田地里的工作一筹莫展,而且他还将自己养的猪饿死了。可能托尔斯泰更适合进行一些有关思想与内心的工作。这些具体的个人轶事与托尔斯泰所获得的巨大声望完全不相匹配,但正因如此,这位留着大胡子的思想泰斗,才能为我们留下有关自己的大量思考。那些思考结果可能无助于1865年前后的岁月,可是却有助于我们现在的岁月。
在阅读《BBC世界史》这本书时,正如它的名字一样,这本书不会只着眼于某一块陆地或是某一时段,在其中交错行进的是多元及多样的的文明与文化。可能有些内容看上去与“文明”的定义相去甚远,但都不能否认那曾是一种文明或是文化。而且随着《BBC世界史》的内容展开,我们会发现大陆与大陆之间,人群与人群之间交织的故事会越来越繁杂,我们的观念、习惯、文化、生活往往是最先发生激烈碰撞的,而这种“不同”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呈现出来的处理方式往往是通过暴力来解决。直至到了近现代,我们才慢慢学会如何通过“坐下来谈”的方式解决针对”不同“的处理。这个过程不是这几十年就可以做到的,这个过程与人类有史以来的时间一样长。而且身处现代的我们也不敢轻易保证------我们一定会做的比以往更好!我们学会“坐下来”并不比学会“站起来”容易。
从各种情况来看,有一点不容置疑,那就是作为人来讲,我们现在知道的世界要远远大于昨日的世界,虽然我们也不能确定的知道这是否就是幸福!在《BBC世界史》中也同样表达着这样的观点,正如作者在介绍这本书时说-------《BBC世界史》更多的作用是从人类文明因成功所引发的失败中找到通向未来的路径。
有点拗口,但确实是这样!坦途,只是我们的想象。